□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任然
□ 伍佳铭
□ 西藏民族大学学生 昂旺曲珍
发源于唐古拉山的金沙江水,奔腾至西藏与四川的交界处,江水随地势开始变得舒缓,峡谷对面,便是进藏第一村——西藏自治区昌都市江达县岗托镇岗托村。
岁月匆匆,岗托村曾经发生过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71年前发生在江边的一场战斗。
71年前的岗托村,同西藏其他地方一样,深受黑暗封建农奴制度的残酷剥削和统治,全村基本都是农奴。
那时,生活在岗托村的卓玛拉嘎才5岁,她依稀记得,为了一口能活命的糌粑,大人有没完没了的差役,牛棚马圈就是童年生活的“家”。
1950年秋的一天,金沙江边响起了震天的惊雷,劈碎了旧社会的黑暗,从此雪域高原换了人间。“当举着五星红旗的‘金珠玛米’菩萨兵(解放军)进藏后,我从父母眼里看到了希望,看到了一束照耀在黑暗旧西藏大地上的光。”今年已76岁的卓玛拉嘎老人叙述。
1950年1月,中央政府正式通知西藏地方当局“派出代表到北京谈判西藏和平解放”。但当时西藏噶厦地方政府,在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反华、分裂势力的支持下,不顾民族大义在昌都毒杀了为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兼西康省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央政府的和谈代表格达活佛,同时调兵遣将,悍然在西藏东部昌都沿金沙江一线,调集噶厦军主力设防,妄想以武力对抗祖国统一大业,妄图以金沙江“天险”对抗人民解放军解放西藏。
为了排除进藏障碍,进一步打通和平解放西藏的道路,1950年1月,毛泽东决定:“以西南局和第二野战军为主,在西北局和第一野战军的配合下解放西藏”。3月4日,曾参加过淮海战役、正在西南驻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18军将士们开始进军西藏。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18军进藏时,还有1100多名16至18岁的女兵,她们背着沉重的行囊,走过茫茫沼泽,蹚过条条冰河,翻越座座雪山,历尽艰难险阻,付出了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甚至是生命,徒步4000公里,和男兵们一起完成了和平解放西藏的任务。
1950年10月6日凌晨,解放军到达金沙江畔,在岗托村打响了解放西藏的第一枪。此后半个月时间里,解放军先后进行大小战斗21次,历时18天,为和谈而战的昌都战役,取得了全面胜利。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就西藏和平解放的一系列问题达成协议,签订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获得和平解放,进入了崭新时代的发展历程。
亲身经历过旧西藏的苦,才能明白和感受到新西藏的甜。自“金珠玛米”到来以后,百万农奴解放翻身做了社会的主人,在解放后学习了知识,也在“唱支山歌给党听”的旋律中逐渐了解中国共产党。
1972年10月,卓玛拉嘎义无反顾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岗托村第一个女党员,并在村里担任了妇代会主任的职务,一干就是30余年,用自己的辛勤付出和努力为岗托村的发展建设奉献了一辈子。
如今的岗托村经过波澜壮阔的变革和发展,早已彻底告别了黑暗落后,迎来了勃勃生机和日新月异的发展变迁。1956年,金沙江上建起一座吊桥,岗托人从此告别了牛皮筏子。1974年12月,317国道金沙江大桥老桥建成通车;2008年8月,岗托金沙江大桥新桥建成通车……这一座桥的变迁,就是社会主义新岗托、新昌都、新西藏变迁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随着各地游客对“自驾游”与“探险游”的兴起和热衷,越来越多的人经过岗托,沿着317国道来到西藏,这就为充满历史色彩的岗托村脱贫攻坚、后续大力发展旅游经济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他们来到金沙江畔,亲身感受当年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向东跨过金沙江,向西翻越矮拉山,已蹚出了一条如天堂般的致富奔小康的幸福路。
站在自家的院子里,卓玛拉嘎老人站在国旗旁,凝望着滚滚江水,讲述着71年来她所经历的过去,告诫年轻人,“现在衣食无忧的新生活,都得益于全村每家每户房顶上挂起的那一面五星红旗,得益于中国共产党,我们永远都不能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