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创·乡村振兴 PDF版下载

版面: 创·乡村振兴

村里开了一家养老院


    ■ 雒珊

    我的家乡位于川东北部的巴山山麓,5年前开始实施新农村规划建设,村里环境大变样,大多数村民都住上了两层的小楼,周边基础设施大大完善,村里还开了一家养老院。偏远小村竟还能开起养老院,我顿生好奇,便去实地探访了一番。

    养老院叫祺润康养中心,由本村常年在外包工程的企业家与另外两名有着养老服务工作经验的人员合伙开办,2019年正式营业。

    这家养老中心现接收了74位老人。入院前要对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并按照评估等级收费,分为自理、半自理、完全不能自理(失能/失智)三个等级,自理等级为2400元/月,半自理等级为2800元~3200元/月,完全不能自理等级为3200元~4000元/月。其中自理老人较少,不到总人数的1/3,半自理和不能自理的老人加起来超过2/3,平均年龄达80岁。也就是说,大多数入院老人是失去劳动能力甚至自理能力才进来的。其中,农村和城市老人各占半数,有退休金的基本占40%,60%都是由子女支付照护费用。

    机构一共20个工作人员,有护理员、清洁员、餐厨人员、种菜工和门卫,还有一名兼职医生。其中,护理员共10人,主要负责老人的基础护理。

    养老机构的活动空间很大,适合老人活动散心。护理员每天会带领老人做健身操,每周开展一次文化娱乐活动,比如唱歌跳舞、学模特步、拍照、写毛笔字、玩棋牌等,半自理和不能自理的老人都会参与其中;最后,根据老人的饮食习惯、性格特点,灵活调整沟通和照护方式,比如有的老人早餐喜欢吃面,而有的老人早餐喜欢喝粥,经过协调和偏好统计,粥和面各准备一些,同时避免过硬过辣的饮食。

    在控制安全风险方面,首先养老机构是全封闭式管理,大门口和公共活动场所安上了监控,只有白天天气好的时候部分老人可以结伴出行,到村里转悠。机构配备有呼吸机等设备,并且每天对老人进行基本的身体检查,如遇老人突发疾病或受伤,第一时间采取急救措施并与定点合作的医院联系,救护车接往医院治疗。部分老人去世之前,第一时间联系子女,由子女处理后续事务。目前,这家养老机构还是以养护为主,今年也有计划与民营医院合作,在机构旁边建一个小型的康复中心,承担老人的基础疾病治疗和康复工作。

    养老院目前还没有盈利,据介绍,照护老人数量达到100个以上才能平衡成本和效益。其次,护理员紧缺仍是一个问题。一些村里的中年妇女经过培训成为护理员。但随着入院老人不断增加,护理员必须相应地增加,招人来不是问题,但要固定下来成为正式护理员很难,很多人不愿意做繁重的护理工作。

    据养老中心负责人介绍,入院的老人中90%都是自己提出要进养老机构。过去,城市和农村都保持着家庭养老的传统观念,但城市是陌生人社会,对于机构养老的接受度更早、更快。农村是熟人社会,把老人送进养老院会落得老人可怜、子女不孝的坏名声,因此大部分农村老人“宁愿委曲求全跟儿子死,不愿儿子背骂名而活”,不会有去养老院的考虑。现在,这种观念开始转变。我们村的村民都说,“去养老机构是去享福的,是子女孝顺”。

    据了解,过去,本地由财政全额支持的幸福院共有7家,但主要集中供养特困人员,提供的服务无法满足普通群众更高质量的养老需求。最近几年,民营养老机构增多,已有近10家。目前,对于相当一部分农民家庭而言,养老机构的看护费用仍然让他们力不从心。如何让那些有需求也有意愿依托机构养老的农村老人走进养老院,是个值得关注的重要议题。  

    (作者为武汉大学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