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以为只有自信才能表现出优越感,恰恰相反,正因为不自信才导致优越感,优越感只不过是自卑感以倒立的姿态走路。优越感离不开比较,会让别人跟你产生距离感,让你不敢去面对真正的现实。无论你多优秀,都应该对自己的优越感保持警觉,正如《情商》中所写:“你让人舒服的程度,决定着你能抵达的高度。”
■ 高琳
最近一期《新相亲大会》上,沈阳一男嘉宾刚出场即有女嘉宾为其颜值而爆灯,然而接下来男嘉宾的表现却差强人意。他38岁,有过4段恋情,都是他提出的分手,原因都是对方“不够完美”。没想到这引来“明星助力官”王琳的“三连问”,言外之意就是你凭什么要求她“完美”? 最后男嘉宾果然没有牵手成功。这再次说明,有些人并不是输在不够优秀,而是输在了优越感上。
自信并不等于优越感,自卑感和优越感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
很多人都以为只有自信才能表现出优越感,恰恰相反,正因为不自信才导致优越感。自信是我很好,你也可以很好;优越感是我好不好不重要,只要我比你好就行。自信通常是一种自然流露,而优越感则更像是一种表演,只不过很多时候入戏太深已经不知道自己是在演了。
第一个使用“优越感”一词的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优越感来自克服自卑感的需要,自卑感和优越感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从某种角度来说,自卑感可以成为一种动力,激励人们超越自我、实现目标。正因为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有些自卑,所以才要追求优越和完美。但有时候,人们会陷入到两个极端中:要么陷入自卑情结,缺乏自尊,觉得自己哪儿都不如人;要么陷入优越情结,夸大自我的重要性,靠贬低别人来认可自己。
所以,优越感只不过是自卑感以倒立的姿态走路。那些有优越感情结的人,很可能会在内心深处有某种深深的、内在的自卑感,只不过这种自卑感通常会被表面的成功所掩盖。
优越感是给自己的麻药,是优秀的绊脚石
你最讨厌什么样的人? 撒贝宁的答案是:“活在周围人的赞美中,但其实你已经什么都不是了,还自我感觉特别良好。”这位知名主持人早就看透了优越感,知道优越感除了作为自己给自己的一剂麻药,别无他用。
可以说,你的优越感越强,幸福感越小。梁启超说过:“幸福感不在于你得到了什么,而在于是否达到了你的心理预期。”优越感离不开比较,当你的心理预期建立在别人身上时,幸福感自然就变得渺茫。比较就是一剂毒药,无论你多优秀,总有比你更优秀的;比较会让人把焦点从自身转移到他人,从而失去方向。
优越感还会让别人跟你产生距离感,无论是下属还是同事,都会对你敬而远之。它貌似能帮你赢得表面上的羡慕,但不会获得深度信任。优越感最有毒就是,它让你不敢
去面对真正的现实。
优越感让人缺乏同理心,是“匮乏感”的外在表现
优越感这东西就像内衣一样,你可以有但不能到处秀给别人看。如何既表现得优秀又不显得有优越感,这才是一种智慧。
蔡康永曾在节目中谈到,儿时有一次妈妈带他去一个很有钱的朋友家吃饭,蔡康永第一次吃到鱼翅,忍不住惊叹道:“真好吃,这是什么东西啊?”主人微笑道:“这是粉丝。”长大后,蔡康永才明白小时候餐桌上那位主人的温柔用心。所谓的情商高,不就是明明很优秀,但偏偏不让周围的人感到他有优越感。
优越感强的人,通常缺乏同理心,不能换位思考,他们的谈话中总是有很多的“我”、很少的“你”。而真正自信内心丰盈的人,心中是有爱的,不需要靠贬低他人来获得优越感,更不会炫耀自己的光鲜,拆穿他人的难堪。所以,从本质上来讲,“优越感”其实是一种“匮乏感”的外在表现。
请对优越感保持警觉,不秀优越感也是一种教养
每当意识到内心的优越感冉冉升起的时候,不妨问问自己:“是什么点燃了我的优越感?”可能正因为我们不自信,所以每每出征都需要一件“战袍”来自我保护,这件“战袍”可能是学历、工作、背景、财富……于是,优越感成了我们隐形的“战袍”。
比如,对于大多数职场人,自己所在的平台通常会是优越感的来源,误把平台实力当成自己的实力,沾沾自喜而不自知。你需要学会把你的竞争力和平台的竞争力分开,汲取你所在平台给你带来的营养,而不是变成依附于这个平台的寄生体。只有这样,你才不会在自卑感和优越感这两个极端游走。
优越感其实谁都有,但把优越感挂在脸上并不会让人真正欣赏,反而会暴露你的浅薄。不秀优越感,也是一种教养。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在《情商》中曾写道:“你让人舒服的程度,决定着你能抵达的高度。”
孟非有句话说得好:“所有的优越感都不是来自容貌、身材、知识、家族、财富、地位、成就和权利,它只来自缺见识和缺悲悯。”所以,无论你多优秀,都应该对自己的优越感保持警觉,这能帮我们探索自己,获得内在成长。愿你我,脱下隐形的“战袍”,收起过剩的优越感,真诚地待己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