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时讯 PDF版下载

版面: 时讯

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呈现愈发严重趋势,轻生事件时有发生

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须尽早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任然

    5月9日,成都四十九中一名高二学生在校坠亡,5月13日,媒体发布事件调查结果指出,该学生在坠亡前曾数次割腕。

    媒体报道显示,警方通过调取该学生生前使用过的手机数据发现,去年6月,该学生和好友在QQ聊天中写道“天天想着四十九中楼,一跃解千愁”,今年5月,他用QQ号转发给朋友的聊天记录中有自我贬低的言论,表现出自我否定、多虑的情况。一些学生在警方调查中反映该学生平时性格相对内向。官方通报中称,成都第四十九中学在学生心理关爱方面存在薄弱环节。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志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据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专家保守估计,目前我国大陆地区3.67亿18岁以下未成年人中,有各类学习、情绪、行为障碍者3000万。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32%。“近年来,尤其令人担忧的是,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呈现愈发严重的趋势,突出表现为网络沉迷现象严重、抑郁倾向学生增加。”张志勇说。

    2020年5月6日晚6点,西安一名9岁的小女孩,因为无法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从15楼跳下身亡。临别前,小女孩留下了这样的字句:“妈妈,对不起,为什么我干什么都不行?”

    2021年1月27日河北邯郸邱县第一中学高三学生,因请假未果从学校四楼跳楼身亡。3月24日,河北一名9岁的小学生,因多次没有上网课,也没有按时完成作业,被老师公开点名批评,承受不了压力,从15楼跳楼身亡。4月9日,河南郑州一中学生因将手机带到教室,被通知叫家长,家长还未赶到,孩子就在学校教学楼坠亡……

    “我们应该了解这些悲剧的背后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痛苦;我们应该了解,如何正确面对孩子的心灵成长。”成都市心理健康中心副主任医师、国家中级心理治疗师、临床医学博士王秀丽说。

    为什么有的孩子遇到挫折会错误地选择轻生?

    自杀已成为人类生命的第二大杀手。

    “轻生,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抑郁症;然而,这也只能解释一部分原因,而另一部分悲剧的原因可以解释为心理社会因素。”王秀丽说,这可以分别从心理学层面及精神疾病层面来予以解释。

    王秀丽介绍,从心理学层面,儿童青少年突然轻生的背后原因可能包括处于强烈负性情绪状态、失去社会归属感或处于精神痛苦的煎熬、有学习困扰等。

    “处于强烈负性情绪状态通常指,儿童青少年陷入极度恐惧时的状态,这种恐惧比对死亡的恐惧还要强烈。”王秀丽说:“有时儿童青少年选择轻生是为了逃避惩罚。”

    而精神痛苦则是“来自心理的痛苦折磨,痛不欲生,自己与自己的矛盾、与家长的矛盾、与老师的矛盾、与学习的矛盾、与社会的矛盾不断激化,得不到解决”,为了缓解甚至终止痛苦,儿童青少年就有可能选择轻生。

    “从精神疾病层面分析,抑郁发作、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碍等心理疾病都可能是自杀的诱因。”王秀丽介绍,这类自杀一般可细分为两类:一类是绝望性自杀,另一类是愤怒性自杀。

    “如被同学人际孤立、无法面对老师的处罚,一时想不出应对办法而自杀;学习压力大、学习成绩下降,经过努力而不能克服,属于绝望性自杀。”王秀丽举例。

    愤怒性自杀则表现为被家长、老师、同学激怒时,因怒而自杀。王秀丽说:“当他们被激怒时,最初有向外攻击的念头,但由于不具备攻击条件,或惧怕攻击后结果,而将攻击反转指向自身,冲动选择跳楼自杀:我没有力量和你们斗,只有回避,以死解脱。”

    给孩子足够的关爱、尊重和引导

    那么遇到困境,家长应该怎么帮助孩子们摆脱心灵的痛苦?

    “父母们应行动起来,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亲子沟通能力、及时寻求专业帮助。”王秀丽提出,面对青少年突发心理危机状况时,家长需提高警惕,及时核实自杀倾向的准确性、可能的形式和真实性,争取第一时间寻求心理危机专家的心理干预。

    “教育要从小做起,从生活点滴做起,给孩子足够的关爱、尊重和引导,陪伴和帮助孩子成长。”王秀丽说,父母要学习与孩子沟通。与孩子沟通时,父母务必保持冷静;不要随意给孩子“贴标签”;用积极肯定的态度面对孩子,关心孩子的心理状态,并与孩子换位思考。

    “对于学习压力大、学习成绩下降的学生,老师和家长要适当调整对学生的学习期望,重新定位,减轻其心理负荷,必要时给孩子一段时间进行休息调整。”王秀丽特别提醒,在日常相处中,父母要注意观察孩子,如果孩子出现变得孤僻、易暴躁、有自伤行为等情况时,一定要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健康机构进行专业的干预治疗。

    王秀丽还提出:“学校方面要重视心理健康保健,关注重点人群,避免边缘化现象。定期开展心理卫生知识讲座。加强家长—学校双向联动机制,建立学校—医院间转诊转介绿色通道,确保他们能在第一时间得到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和综合治疗。”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