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李雪婷
“十四五”是我国迈向现代化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国进入消费新时代的重要五年。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关键在消费。在5月8日于海南海口举行的“2021中国新消费发展”论坛上,来自高端智库、政府、企业的代表,探讨了双循环格局下新消费浪潮的发展动能和趋势、科技与消费的融合以及消费形态服务升级等前沿议题。此次论坛也是配合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而举办的高端智库活动。
消费对解决增长的拉动作用趋稳定
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的重要内容,是我国走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消费结构升级意味着全社会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商业模式的深刻变革,意味着新消费和新业态将不断涌现。新型消费正在中国消费结构升级中扮演重要角色。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指出,“中国消费潜力的释放与市场的开放,将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大利好。”他预计未来5~10年,我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有望保持在25%~30%,仍是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主引擎”。14亿人的消费大市场是“世界的市场、共享的市场、大家的市场”。
对于我国消费市场的发展趋势,迟福林有几个判断。首先他认为,我国将在“十四五”时期成为全球最大的商品消费市场。“2019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相当于美国的96%,我国的网络购物、直播等新模式快速发展,已经连续8年成为全球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同时我们也是全球最大的跨境电商消费市场以及全球最大的移动支付市场。“未来五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有望保持9.5%左右的年均增长,这意味着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于2021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
在他看来,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消费对解决增长的拉动作用开始趋于稳定。
他还提到,我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服务业市场和服务型消费新增市场。2000~2019年,我国服务业增长值15.8%,是同期世界平均增速的3.8倍。而像健康、旅游、信息等等此类服务型消费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到2035年我国新增服务性消费规模累计近70万亿美元,“未来随着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我国服务业市场开放和服务型消费提升是大趋势。”
消费结构升级拉动服务贸易较快增长,新兴服务贸易成为新亮点。迟福林判断,我国将成为全球最大规模的服务贸易国。近年来,利用数字经济发展优势,我国在数字服务贸易上有比较突出的亮点,例如,“2015~2019年,我国云计算服务外包规模从47.2亿元增长到394.5亿元,增长近9.5倍,年均增速将近80%。”而疫情冲击提速了我国服务贸易结构优化进程,去年1~9月我国知识密集型出口额为7795.3亿元,同比增长8.6%,与服务整体出口增速-1.5%的水平形成鲜明对比。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口占服务进出口的比重进一步提升至55.7%,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口在服务出口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提升。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张明在谈及如何实现消费扩大与消费升级时指出,未来5~10年,中国最重要的增长引擎是要素的自由流动,以及要素自由流动形成的区域一体化,“可以帮助我们充分发挥14亿人的优势,锻造我们的消费引擎。”
海南要突出国内国际双循环连接点的定位
海南省商务厅副厅长崔剑提到了一组数字,“实施海南离岛免税政策十年,今年海南‘五一’整体销售额13.7亿元,其中免税销售额11.2亿元,免税购物人数达到了20.3万人,免税购物的件数102.62万件,同比增长52%。”他表示,“这些火爆的数据折射出巨大政策效应的同时,我们也感知到了背后的机会。”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以海南自贸港为例,分析了双循环背景下中国区域消费趋势。他表示,“海南自贸港作为中国对标国际标准的试验田,需要承担更多的特殊任务,积累出一些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发展的改革开放新经验。海南要做整体消费的全能冠军,突出国内国际双循环连接点的定位。”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原秘书长张燕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全球化在收缩,全球贸易投资在减速,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格局在重塑。全球化进入下半场,海南的机遇还在吗?
他认为,这很大程度是要看海南能不能够在危机中育新机、变局中开新局,做好自己的事情。“海南自贸港要在这样的格局环境下一路走好,战略定力和耐心是关键。”
张燕生判断,今后贸易投资的机遇在服务贸易,在数字贸易,在绿色贸易。而海南自贸港建设进入到了一个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阶段,要探索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开放政策和制度安排,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一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海南。他建议海南的市场开放要走在全国前列,服务业开放要和世界的高水平对接,制度开放、规则、管理标准的现代化要和国际高标准规则相衔接。另外,还应该对全球开放科学技术、人才、创新,打造世界大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