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开“鸡娃”的真相,我们看到了年轻父母的焦虑,“鸡娃”的背后是家长“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执念。在孩子教育上,父母们拼尽全力,却忘记了——孩子的成长需要“留白”,教育需要“守常”,不攀比、不随波逐流,按照孩子自然成长的节奏走,而不是按照社会公认的标准走。与其“鸡娃”不如“鸡”自己,在自己身上用力,在孩子身上看效果。希望更多的母亲能如此:“我靠自己的能力实现了目标和梦想,对于生活这杯酒,妈妈干了,孩子你随意。”
■ 胡杨
今年“五四”青年节一大早,我给读研一的儿子发了一个红包祝他节日快乐。同时还发朋友圈说:“从没‘鸡娃’过,这个小小少年如今变成了英俊青年。其实,如果你不‘鸡娃’,只要娃人格完整,心理健康,很可能反而是以后的赢家。”
“鸡娃”的背后,是教育“内卷”和家长的焦虑执念
最近电视剧《小舍得》火了,“鸡娃”一词也满天飞。我认真百度了“鸡娃”,才知道还有“青蛙”“牛蛙”“素鸡”之类。
“鸡娃”,指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打鸡血般不断给孩子安排各种学习课程和活动的行为,是近几年北上广深家长们十分流行的一种教育方式。“青蛙”,指普通孩子,也叫普娃;“牛蛙”,指某一方面或多个方面非常优秀的学生。如奥数学的好的叫“奥牛”,能看英文原著的叫“英牛”,两项兼具的叫“英奥混血牛”……“素鸡”,鸡血级别的素质教育,比如专攻钢琴、围棋、马术、冰球等,一般都是一对一课程。
不看不知道,看完笑一笑。我当即发朋友圈道:“原来我们孩子是‘青蛙’。怪不得小时候每次洗澡前,他都大喊‘池塘放好水了吗’?然后兴冲冲噗通跳进浴缸。”
就像给成人挂标签,给孩子分三六九等,这本身就是社会之“怪”现象。记得我儿子上小学一年级时,我去开家长会,老师把班里孩子分了4种,我儿子在第四种“调皮捣蛋型”里,我当即就对这位老师投出了“不信任票”。
其实“鸡娃”现象早已有之,只不过近些年愈演愈烈罢了。那年儿子小升初时,校友永文打电话说她买了学区房,孩子上了重点中学。在听说我连奥数都没让孩子学,她直言不讳道:“你也太不负责任了吧,现在哪个孩子不学奥数,家长都在搞学区房!”她的指责让当时倍感焦虑的我颇为恼火。
最近看到作家李筱懿的一段话,可谓一语中的。“我几乎是在热搜上追完了《小舍得》全剧,可见‘鸡娃’的话题度之高。有意思的是,《小舍得》的本意,其实是让家长舍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执念,而不是舍得了钱和脸面去疯狂‘鸡娃’。作为一个也即将迎来女儿小升初的妈妈,我其实特别能理解这种类似热锅上蚂蚁般的焦虑……这一代年轻父母面对的底层焦虑,更多却是和南俪如出一辙的,即:怎么接受孩子连自己都不如呢?”
《小舍得》剧情是围绕着小升初展开的,几家人为争夺顶级奥数校外培训机构的入班名额,主动或被迫挤上了奥数这座独木桥。剧中奥数班的老师说:“报班就像在剧场看戏,前排站起来了,后排也不得不站起来。还有人站在椅子上,甚至有人把梯子也架起来了。”这不就是教育“内卷”的真实写照吗?《小舍得》一边热播一边引起了争议,有人指责该剧“贩卖焦虑”又“充斥补课广告”,甚至呼吁禁播。
的确,剥开“鸡娃”的真相,我们看到了年轻父母的焦虑。教育焦虑当然不是一部剧能制造出来的,只能说这部剧恰巧准确戳中了家长们的要害。而作为过来人,我深深知道——“鸡娃”的背后是家长“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执念,这本质上也是家长纾解自身焦虑的“出口”。
拒绝“内卷”,家庭教育也要学会“舍”与“得”
在孩子教育上,我一直是“粗放派”,走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即:按照孩子自然成长的节奏走,而不是按照社会公认的标准走。用今天的话说,其实就是拒绝“内卷”。面对当时的奥数以及课外班的战车,我们选择“不上”。
记得儿子上初二时,有一次他哭诉道:“人家父母都哭着求孩子上课外班,我是哭着求你给我报课外班。”我当时的理由是:“老师课堂布置的作业你都不做完,分内的事情都没完成,为什么要我花冤枉钱?”而且就报班之事,我咨询了孩子学校的教导主任,她的一席话坚定了我的信心,她说:“现在孩子正经课堂不学,专门比着上课外班。”
生活中,有时是你遇到的那些“贵人”,帮你做出了重要决定。在奥数问题上,当年我认识了一直反对奥数的教育专家杨东平教授,他的理论我非常认可。
其实为人父母,与其说要去教育孩子,不如说要加速自我成长。是孩子,在推动我们去思考、学习、取舍。正是那些年,我开始学习《道德经》,老子的“无为而治”“反者道之动”等,就像一枚枚定海神针,为我护航。
我一直认为“会玩的孩子有未来”,在孩子童年时光,玩比学知识重要。所以我儿子的童年是玩过来的,他从来都不缺少玩伴,也能自己玩得很开心,不需要父母陪伴。每逢周六日,当我从繁忙工作中抽身出来,我们唯一想的就是——该去哪里玩,而不是奔走在上课外班的路上。儿子上小学,就近入学,我从阳台上就能看到他背着书包放学回家的小小身影;初高中他也在小区附近完成。
有时退一步海阔天空,这些年,我一直秉持“在自己身上用力,在孩子身上看效果”的育儿原则,在孩子教育上,不攀比、不随波逐流,需要勇气更需要破除成见。比如“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可怕的是,大人们一而再再而三地将“起跑线”前移,可怜天下孩子们。
现在我常常开玩笑道:“我孩子的起跑线在大学二年级。”我也常常感慨万分:“儿子考上北交大研究生后,我终于扬眉吐气了。”这扬眉吐气是指,摸着石头过河的我终于迎来“落地开花”的结果。
在孩子教育上,父母们拼尽全力,却忘记了——孩子的成长需要“留白”,教育需要“守常”。过度的智力开发无异于拔苗助长,而过早将孩子绑上竞争的战车,很难培养出人格健全的孩子。
路遥知马力,一个人的自驱力才是决定他能走多远的关键因素。如今的家长,太过有为、太用力,会剥夺孩子成长的空间,抹杀孩子的创造力。一句话,即使在如今教育“内卷”时代,我们也有“破圈”的可能。“内卷”容易让家长连同孩子用忙碌来代替思考,用“不得不”来掩盖自己无能为力的假象。
今年母亲节,我发朋友圈写道:“每个母亲都是一本教科书,活成自己最好的样子,让孩子一生慢慢阅读。正如纪伯伦《论孩子》里的诗句:‘你是生命之弓,孩子是生命之箭。生命瞄准无极的未来。用全力将你这弓拉弯,使箭能飞得迅捷长远。请幸福地承受这弯曲吧,命运眷顾飞翔的箭矢,也同样眷顾沉静的弓。’”
的确,与其“鸡娃”不如“鸡”自己。希望更多的母亲能像李筱懿那样:“我靠自己的能力实现了目标和梦想,对于生活这杯酒,妈妈干了,孩子你随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