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潜光(约公元288-343年),俗称“鲍姑”,东海郡人,另说陈留郡人。长于灸法,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女名医之一。四大女名医除本栏目曾介绍过的西汉义妁,还有宋代的张小娘子和明代的谈允贤。
鲍姑和班昭相似,其习医行医颇有家学渊源。相传其父为鲍靓,字太玄,曾任南海太守,师事阴长生真人,习得炼丹之术。公元319年,鲍靓在越秀山南麓建越岗院(即今三元宫),供其居住。鲍姑自幼耳濡目染,参与炼丹和行医。后与东晋著名炼丹家和医药学家葛洪结为夫妻,夫妇二人前往罗浮山炼丹行医。鲍姑一生行医采药,足迹遍及广州、惠阳、博罗等县。她医德高尚,擅长灸法,尤其精通艾炙法,善于医治赘瘤、赘疣等病症,为百姓解除病痛,被尊称为“鲍仙姑”。
艾灸在我国有很悠久的历史,孟子曾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说法,此处的艾即为艾叶。艾灸简称灸疗或灸法,是用艾叶制成的艾条或艾柱,产生的艾热刺激人体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其作用机制与针灸有相近之处,并与针灸有相辅相成的作用。至今,艾灸仍在临床上被广泛使用,被认为对治疗寒凝血滞、经络痹阻引起的各种病症有效果。
相传,鲍姑常采用当地漫山遍野的野生红脚艾给病人施以灸疗,这种艾因此被后人称为“鲍姑艾”或“神艾”。曾有诗称赞这种艾草:“越井岗头云作岭,枣花帘子隔嶙峋。我来乞取三年艾,一灼应回万古春。”《鲍姑祠记》亦提到:“用越岗天产之艾,以灸人身赘瘤,一灼即消除无有,历年久而所惠多。”《羊城古钞》在提到鲍姑的灸法时也称:“每赘疣,灸之一炷,当即愈。不独愈病,兼获美艳。”
鲍姑去世之后,当地人为了纪念她对医学事业的贡献,在广州越秀山下三元宫内修建了鲍姑祠。遗憾的是,她并没有留下医学或炼丹方面的著作。后人认为,她的灸法经验可能被纳入丈夫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因为该书广泛记载了运用灸法和热熨的情况。而在此之前,我国的医书往往详于针而略于灸,此书则多用灸术,举凡猝死、中恶、尸蹶、霍乱、寒热症、身面浮肿、咳嗽等皆采用之,被誉为保存灸法最丰富的文献。并且,书中还对灸法的作用、效果、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等有较全面的论述。很多人认为,葛洪长于炼丹和针灸,艾灸应主要是鲍姑的工作。为此,《肘后备急方》中记载的灸法应属鲍姑的贡献。这一观点是否属实,很难去做详细的考证。但鲍姑的行医事迹在当地的县、府志及有关笔记小说中皆有记载,民间传说更是流传至今。为此,鲍姑亦可算作中国古代重要的女医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