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林业大学学生 刘青杨
如果城市有记忆,那么,一定是建筑。每个时代都会有新的标志性建筑,而每一幢建筑都能承载一段历史。
20世纪50年代,“北京十大建筑”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的献礼工程,全国的建筑界精英采用非常规的“三边”工作法(边设计、边备料、边施工),在10个月内高质量地完成了从设计到竣工的全过程。北京第一代“十大建筑”见证了新中国城市建设者的智慧与荣光,也向世界展示了新中国的崭新面貌及实力。
每当我路过天安门广场,看着人民大会堂和中国国家博物馆庄重地坐落在广场两侧,想象着由毛主席纪念堂、人民英雄纪念碑、天安门城楼和故宫博物院一起构成的宏伟中轴线,仿佛能通过这一幢幢建筑同历代大国工匠对话。
民族文化宫的建筑内外都极具民族情调,这是研究和传播各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场所,每个展馆都有自己的特色,让我身处其中不禁感慨祖国之大。
全国农业展览馆和北京火车站的设计都将传统的琉璃瓦屋顶与现代建筑融为一体,几十年来屹立不倒、各司其职。此外,北京火车站的整点报时也让我记忆犹新,浑厚的钟声让《东方红》的旋律直抵人心。
民族饭店和钓鱼台国宾馆是接待各国元首及高级访华团的地方,华侨大厦虽已重建,但它曾是为海外侨胞修建的家,意义不凡。
北京工人体育场曾经是第一届全国运动会的场馆,后来几番扩建改建,承办了亚运会、奥运会以及各大赛事和演艺活动,成为新兴的城市公共空间。今年,工体再次改造复建,延续60多年记忆的同时,打造一个体育、文化与商业复合型的综合体。
在北京,这种古今对话的感受尤为强烈。我们站在前辈们设计修建的建筑前,应该心怀敬佩和感恩。当时的“国庆十大工程”是新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对现代建筑的探索,其间克服各种困难如期完成建设。今天的年轻一代设计师,也要脚踏实地,将青春热血挥洒在祖国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