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美·什刹海 PDF版下载

版面: 美·什刹海

俗务不俗


    我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但是对其中有关俗务的某些观点并不认同。例如一面是“食不厌精”的欲求,一面是“君子远庖厨”的价值观,这是不是有点虚伪?

    ■ 朱钦芦

    劳动节期间,网上看到一条消息,说是一项全国范围的调查,发现川渝的男人做家务最多。不知道是谁做的调查,可信度如何,但是经过在南北方各三十多年的生活,我的印象是确实南方男人做家务多一些。

    记得20世纪80年代读到张贤亮先生的一本书《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其中有一个情节:一个南方男人和北方女人结婚后,第一个早晨男人就习惯性地去铺床,立马被女人叫住了:“哪有老爷们儿干这事的!”听听,首先,你是个“老爷们儿”,其次,你这样的老爷们儿的身份是不能干这种家庭俗事的。读到这里,我很有些不大习惯,作为一个男人,首先,在南方没有人叫你作“老爷们儿”,其次,没有人认为你的性别身份天然被赦免了做家务。想了想南北的这个差异,也许可以从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的差别去理解。例如,对于一个过去的北方男人来说,他虽然不干琐粹的家务,但是面临的麻烦可能是家里的羊被狼给咬死了,得跨马持枪去追杀恶狼;家里烧炕的木柴没了,他得上山去劈去砍才能保证一家人不被冻死;即使是在北京城的四合院里,一早起来可能发现水管被冻住了,需要他或砸或烤才能放出水来…… 就是说,你这大老爷们儿有远比铺床这类琐事更大的使命期待着呢。而南方男人尽管面临的环境并非都像江南一样温暖湿润,风调雨顺,但是生存的自然条件总体而言还是要强些。所以尽管也有家庭内外的约定俗成的大体分工,男人们承担的家务还是相对北方男人多些。

    那天在岳母家,她请的阿姨是一个湖南人。我们夸她能干,她反夸说四川男人才能干,做菜好吃,说她耳闻目睹的四川男人全这样。我跟她解释自己虽然是个四川人,但却是个例外,因为小时候除了能干的母亲外,家里还有三个能干的姐姐,所以并不擅于家务,尤其是烹调。结婚后又遇上一个有什么难度的事都争着做的妻子,所以我跟能干不沾边。但有一条,我并不反感做家务,事实上家里的非技术性的活儿基本上都是我包了,例如,墩地、擦拭家具、洗碗、晾衣、喂猫、倒垃圾、花木栽种和养护、洗车……还可以吧?

    我之所以不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家务,首先是,虽然生活在北方,但是现在需要男人到户外去做的“大事”越来越少——事实上是找不着了,所以,如果大事做不了,小事再拒绝,那就太没有存在感了。而现在,夫妻俩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我们家猫猫一准儿是来找我投怀送抱,岂止是存在感,很有成就感不是?!其次,我发现做家务有利于身体健康。微信里的文章老告诫你,坐着不动是很危险的事。加之戴上一个腕表后,它发现你坐着超过了20分钟,总提醒你需要站起来动动。哪怕你整天没有出趟门,只要你动乎着,它都会一步不差地记录下你运动的步数,让你躲在家里也不敢过于懈怠。儿子买了台扫地机器人,兴致勃勃地向我们演示怎样使用。可是,至今我自己也没有用过一次。不是不会操作,而是我觉得它夺去了我劳动的快乐和益处。墩地运动,最起码,会让我出一身微汗,并且不会让我的肌肉快速流失。还有别人推荐的洗碗机,我也是同样的态度——又没有开餐馆,就那几个碗,分分钟搞定的事,还要机器执行若干程序、一个多小时才能完成,犯得着嘛!人闲百病出,还是有点事让你动着好。

    当然啦,做家务事还有利于家庭关系的和谐不是?柴米油盐过日子,家务是生活着的人们必须每天都面对的俗事,你要不干,那必然压倒另一半。朋友桃子曾对我讲起过她的婚姻:她嫁了个老美,此公没了工作后,整天在家里玩游戏。桃子辛苦一天回到家,看到乱七八糟的居室和洗碗池里永远堆着的脏碗,气不打一处来。洋老公却一脸无辜相:我不愿意做家务,因为这会让我想起我父母悲惨的生活。这样的老公,自然没当了多久就得掰。不管是洋人还是国人,只要是地球人,总要共同承担琐碎的家务,面对生活的酸甜苦辣,有分工有配合有体贴有爱意,做这样的俗务何俗之有?我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但是对其中有关俗务的某些观点并不认同。例如一面是“食不厌精”的欲求,一面是“君子远庖厨”的价值观,这是不是有点虚伪?那也意味着夫妻关系的不平等。

    不过,现在服务产业高度发达,你能想得到的家庭服务人家都有:保洁、花木养护、管做午餐晚餐、给你家重新刷墙、照顾老人和小孩、帮你接送上下学的孩子、为你拆洗厚重的窗帘…… 这当然为我们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但是如果事无巨细,事事依靠这种服务,会为我们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呢?突然想到我翻译的第一本书,一个社会学家针对家务事的外包服务,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如果我们什么事都外包,不节制、不限制它的话,我们的家庭生活还剩下什么?确实,什么家务都有专业的服务公司能够提供,而且干得可能比我们还好。

    但是,我们干什么呢,是站在旁边监视他们还是欣赏他们?我们的劳累可能没有了,但是我们亲历这些事务的成就感和动手能力也没有了。还有,家人在处理这些事务中的互助、配合、协调、信任和感激的情感也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以前购买宜家的家具时,我总有些不习惯,因为它总是把一件东西大卸八块地带给你,要你去看图纸,去组装,去经历失败的折磨。但是我现在比较喜欢这种方式,因为它让你意识到生活的本来模样——你就得像个小工一样蹲在地上琢磨、尝试,品尝失败的烦恼和成功的喜悦,而不是仅仅欣赏别人做好的完成品。自己动手,这是我们小时候就明白和践行的一个原则,一种能力,但是随着社会分工的精细化,我们越来越丧失了这种能力。这不是件好事情。所以,通过做家务能保持一种能力,能更好地体会人生的意义。

    所以,于我而言,俗务不俗,我会坚持把那些力所能及的俗事做下去。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