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专题报道 PDF版下载

版面: 专题报道

“强富美高”新江苏 妇女儿童普受惠


    ▲ 莫愁湖西路儿童议事会第二届五日工作坊。

    ◀ 江宁区东山街道泥塘儿童道路交通安全体验中心。

    ◀“慧心坊”项目对贫困妇女提供免费手工培训。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江苏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江苏省各级政府妇儿工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为目标定位,以强化政府主体责任为基础保障,以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为载体抓手,不断完善政策环境,创新工作举措,加大落实力度,探索形成了政府为妇女儿童办实事制度、政策法规性别平等咨询评估机制、纲要规划实施观察员制度、就业性别歧视约谈问责机制、母婴安全约谈通报制度、重大妇幼公共卫生健康项目绩效评估制度、政府购买妇女儿童公益服务机制、家庭教育工作“双主体”联动机制、家庭暴力告诫制度、目标责任落实“两单工作法”、妇女儿童工作数字化管理机制等一批全国示范制度机制,以机制的创新保障妇女儿童工作的活力,将妇女儿童发展的重难点项目纳入省政府年度民生十项实事和省政府妇儿工委八件实事,一批影响妇女儿童生存发展的突出问题得到解决,妇女儿童的获得感幸福感

    安全感进一步提升,在推进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中实现了江苏妇女儿童事业高质量发展。

    本版撰文: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茹希佳

    服务妇女儿童就在身边

    每天清晨,盐城市亭湖区黄尖镇兴农村聋哑妇女周德花已经开始忙碌,她要赶制一批手工订单,“虽然忙碌,但感觉很充实,活得有价值。”周德花笑说。

    曾经,周德花家庭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夫妇俩都是残疾人,有两个小孩,家庭经济压力特别大。2018年,周德花参加了亭湖区妇联组织的慧心坊—互联网+亭湖民俗手工制作帮扶贫困母亲项目,接受了“慧心坊”的免费手工培训,很快就出师了,作出了成品,接到了订单,获得了收益,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起来。

    像周德花这样的家庭在江苏还有很多,他们加入了江苏省各级妇联精心设计的社工服务项目中,在参与中成长成功。

    近年来,江苏省妇联围绕妇女儿童生存和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加大项目化运作力度,积极支持社会组织承接妇女儿童公共服务项目,精准化、专业化服务妇女儿童和家庭。

    5年来,江苏省财政累计下达省级妇女儿童社工项目专项资金4700万元,支持项目956个,受益人群达100余万人,带动全省各地自主实施项目,年度撬动资金近2亿元、专业化服务500余万人次。

    特别是,儿童权利倡导和保护、预防和控制儿童伤害、女性生育力保护等一批国际、国家项目的承接实施,为江苏省提供了先进理念和指导。面对百年不遇的疫情冲击,江苏省各级妇儿工委及其成员单位坚持人民至上,闻令即动、尽锐出战、联手发力,突出孕期、哺乳期女职工、困难妇女、学龄青少年、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空巢老人等重点人群,出台暖心政策、提供暖心服务、搭建暖心平台、强化暖心保障,全过程关爱妇女儿童,为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双胜利”走在全国前列作出了积极贡献,充分彰显了各级妇儿工委的战斗力、服务力的硬核实力。

    今年,江苏省妇联与南京邮电大学共建江苏省女性社会组织协同发展中心,并将培育和引导女性社会组织健康发展作为深化妇联改革的重要方面,启动实施2021年度江苏省妇女儿童公益社工服务项目,积极推动妇女儿童实现新发展的政策建议和制度措施,纳入省经济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部门专项规划,促进妇女儿童事业与时代同进步、共发展。

    回应10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对新手妈妈刘女士来说,找阿姨成为眼下最头疼的事,“介绍的阿姨难靠谱,好的阿姨留不住。”刘女士抱怨,“别看简历挺丰富,证件也齐全,但实际水平和纸上写的差距太大。后来,听说妇联有个‘好苏嫂’,信誉好。果然,一来就发现这里的阿姨既正规又专业。”在南京一家好苏嫂门店,刘女士与同伴交流着。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加之“全面两孩”政策的落地,家政服务市场的需求越来越大,家政服务人员却供不应求,导致家政行业问题频出,其中最严重的问题就是诚信缺失。

    针对这一老百姓关注的难题,在江苏省妇联的推动下,“建设家政服务诚信体系,为10万个家庭提供放心家政服务”纳入了江苏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为此,江苏省上线“好苏嫂”家政服务联盟信用平台,成立江苏省巾帼家庭服务联盟。

    江苏省“好苏嫂”家政服务联盟信用平台,堪称家政行业的“大众点评”,通过手机企业端、客户端、阿姨端,运用身份及人脸识别技术,做到“一人一卡一记录”,为家政企业、服务人员、顾客建立完善的诚信档案,着力构建家政服务机构和人员事前信用审查、事中信用约束、事后分等定级的全程信用管理体系,运用大数据分析,推动建立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红黑榜”约束激励机制,推进家政服务规范诚信发展。“这下放心了,以后找阿姨不用提心吊胆了。”咨询家政服务的顾客笑逐颜开。

    与此同时,江苏各级妇联将本地家政企业资源纳入“好苏嫂”诚信服务管理平台,共同探索行业标准,培育示范家政企业,目前平台已有1603家企业、80119名服务员入驻,成为信用有认证、服务有规范、质量有保证的服务平台。

    朱静是扬州市妇女再就业服务中心的一名家政服务员,“很多人都认为,家政服务是个没有门槛的职业,只要会做点家务,就可以做好,其实不尽然。”加入家政服务行业后,单位组织的育婴师、家政服务员、SYB创业培训、面点制作等培训,她一期都不落下。凭着这份坚持,不到两年,她已经成为家政服务行业的行家,物质精神双丰收,“我只是上万江苏家政服务员的一个缩影。”朱静说,“生活从来不会说谎,努力奋斗必有回响。”

    目前,江苏省涌现出如南京“宁姐”、苏州“春光”、扬州“绿杨好阿姨”等多家特色家政品牌,形成覆盖全省各市,纵向联动、横向联合的巾帼家政服务联盟体系。

    近期,江苏省妇联开启巾帼家政诚信服务周活动,各地围绕“诚信服务 美好生活”开展各具特色的服务宣传活动,组建讲师团进高校,吸引更多高端人才进入家政行列;组建优质服务企业进社区,推介家政诚信服务品牌,倡导行业“崇德明礼”;组建“红色家政服务队”进家庭,为广大群众提供专业化、个性化、品牌化优质家政专享服务,通过系列活动营造诚信、和谐的市场环境,打通社区家政惠民服务最后一公里,以诚信服务推动家政服务高质量发展。

    共建儿童友好城市“童”享发展成果

    无论是编写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指南、制定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战略规划、建设莫愁湖西路妇女儿童友好示范街区,还是城市、社区中随处可见的充满童趣的彩色道路隔离石墩、社区妇女儿童之家楼梯处的儿童扶手、社区场场爆满的3D打印课程、公园里分区域分年龄段的儿童游乐场……江苏各地在宏观、微观层面都彰显出关爱服务儿童的力度和温度,这些也正是江苏多地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的生动缩影。

    而在这一进程中,南京市在推动落实儿童发展规划的同时,结合妇联改革活力提升计划要求,在全市开展儿童友好建设试点探索。南京在开展街镇妇女儿童工作“五示范”工作中,重点打造社区儿童友好空间,栖霞区马群街道青马社区等首批17个空间相继完成,市级给予10.5万元引导资金,各级妇联积极争取党政领导支持,12个2020年儿童友好空间目前正在建设中。南京市妇联还先后在雨花台区、建邺区、江宁区等区重点支持开展儿童友好类妇女儿童社工服务项目,为组建儿童议事会、儿童讲解员队伍提供支持。为建邺区打造“莫愁湖西路儿童·家庭国际街区”做好协调工作,开展莫愁湖西路片区儿童友好公园问卷调查、对接儿童友好专家资源。雨花台区雨花街道翠竹园社区成为全市儿童友好社区先行社区,培育儿童友好服务社会组织,积累成熟经验。江宁区东山街道泥塘社区在国妇工委社区儿童保护项目基础上做精做细,突出儿童交通安全主题,深受儿童欢迎。

    尤为引人关注的是,以南京莫愁湖西路为核心打造妇女儿童友好示范街区这一宏大工程。莫愁湖西路会聚了江苏省妇联所有服务性的直属事业单位,包括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省儿童少年福利基金会、省新媒体中心、省妇女干部学院、省就业创业服务中心、省妇女权益维护中心、巾帼园宾馆等阵地,这些有形的资产无形的品牌是片区打造的坚实基础,而处于街区范围内的莫愁湖公园升级改造,莫愁女的传奇传说呼应女性题材,更契合植入国际妇女儿童友好建设理念,规划发展专门服务妇女、儿童及家庭的产业龙头集聚的妇女儿童服务示范片区,实现老城区在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

    “全国种粮大户”“全国最美家庭”沈填珍家庭:田野守望者的小康生活

    这是一个曾经一穷二白的农村家庭,如今,却成为拥有500多亩高效农田的主人,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荣炳盐资源区高庄村的沈填珍家庭用他们的春耕秋收,演绎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普通农耕之家的追梦圆梦小康生活的生动历程。

    沈填珍出生的时候,正好赶上国家填发土地证,所以取了这个名字。1975年,25岁的沈填珍嫁给了刚刚退伍回村的陆土芳,当时的陆土芳家里只有一间茅草屋,家中还有双目失明的母亲、中风在床的老父亲以及比他年长19岁的兄长。陆土芳是个退伍军人,不会种地,还身患旧疾,婚后的沈填珍仅靠分得的5亩地养活全家人,“那段日子真不好熬啊!”沈填珍悻悻地说。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外出打工成了很多当地农民的新选择,外出打工的人逐渐变多了,种地的人变得越来越少,村里的地眼看着要撂荒了。

    那时,38岁的村妇女主任沈填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按照国家的政策,农民种田是要交农业税的,田要是荒了,村里集体经济损失可就大了。”为了减少村里的损失,沈填珍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田没人种,我家来种,就算亏本,也不能让田地撂荒。”沈填珍夫妻俩顶着压力,带上一双十来岁的儿女,硬着头皮承包下了村里60亩荒废的田地,从此,全家人便扎根在了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

    全家人不分昼夜,在农田里施肥、翻地、除草、收割,“每天都累得直不起腰。”因为长时间拔草,夫妻俩的十根手指都溃烂了,“那时,真管不了那么多,手烂了就用布把手指缠起来继续拔”,从第一年的一文不挣到慢慢地有结余,从最初承包的60亩荒地到逐年增加承包数,沈填珍一家忙碌着、喜悦着。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种地进入机械化时代,沈填珍家里没钱,她就想办法四处筹款,东拼西凑了26万元“巨资”,在1989年,买回了高庄村第一台收割机,村里的男女老少都赶大集似的聚到她家来看“稀罕物”。

    收割机买回来以后,沈填珍一家人并不藏私,干活儿时总是先想着别人,沈填珍的儿子陆卿清楚地记得:“每逢收获的季节,都是等到全村人用完之后,才在我家田里使用,好几次我家地里的粮食来不及收,烂在田里,虽然心疼,但全家人从不埋怨,毕竟帮到了乡亲们。”

    后来,根据国家的政策,沈填珍家获得了农机具购置补贴,沈填珍用补贴以及自己筹集的钱又添置了更多的收割机、插秧机、拖拉机和植保无人机,实现了机械化种地。

    就在沈填珍一家准备大展宏图之时,1991年,长江突发百年未遇的洪水灾害,“刚种下去的水稻秧苗全部被淹。”沈填珍痛惜地说,但面对灾害,沈填珍夫妻俩不服输、不认命,他们积极发动所有在家乡的村民到田间排涝,沈填珍更是巾帼不让须眉,冲在最前线,和男同志一起拉草包、填堤坝,在她的带领下,经过一个多月的连续奋战,终于保住了秧苗。也是在那年,她如愿以偿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且被评为江苏省三八红旗手,这令她倍感鼓舞,她说:“做农民党员,更要好好种地,种好地!”

    2013年,沈填珍家成立了丹徒区荣炳盐凡石桥水稻种植家庭农场,率先引进政府推广的“稻鸭共作”技术,田里的收益比以前单纯种粮食高了近60%。如今,沈填珍家经营着500多亩土地,全部从事粮食生产,带动全村50多户农民走上了科学种粮之路,高庄村也涌现出了年播种3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4户,粮食生产在村级经济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丹徒“荣炳”大米也成了江苏名牌,沈填珍家庭也被农业部授予“全国种粮大户”称号。如今,沈填珍一家过着幸福的小康生活,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守望着家乡那片生机无限的土地。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