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项丹平
“美白针”一打就能变白?反季水果易致性早熟?量子水、量子眼镜等“量子产品”是真的吗?年轻人身体好血压高不是事儿?安装识图软件挖野菜安全吗?氢燃料电池汽车不安全?颈椎病睡觉不该用枕头……近日,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从北京市科协获悉,2021年3月、4月的“科学”流言榜已最新出炉。这是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委网信办、首都互联网协会指导,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共同发布的。相关专家对这些流传甚广的最新科学传言逐一辟谣。
流言1:“美白针”一针能见效
目前,不少医疗美容机构都推出了“美白针”,号称一针见效,可以帮助皮肤彻底美白。此外,还有许多消费者使用网络代购的进口美容产品。
真相:目前所有注射类美白产品都不靠谱,国家也没有批准相关产品。如一种常见“美白针”的主要成分氨甲环酸属于凝血剂,通常在围手术期作为止血药使用,氨甲环酸能不能美白现在还没有科学定论,但可确定的是一旦长期、大剂量注射,会有造成血栓的风险。特别是一些没有经过国家药品管理局批准的美容产品,在进入人体后可能导致感染、排异反应、过敏反应、皮肤溃烂等。
专家提醒,最好不要贸然尝试商家的推销。整形美容应该在安全的前提下进行,首先要做到对健康没有伤害,不能以牺牲保护性功能为代价来“变美”。
流言2:反季水果易导致性早熟
最近,“9岁女童出现月经”的新闻,再次引发大家对儿童性早熟的关注。其实,无论是女童的月经初潮,还是男童出现“小胡子”,都属于正常生理现象,是性发育开始的标志。但这些生理现象在孩子身上提前出现,总会让很多家长忧心忡忡。甚至有人认为,性早熟是由于孩子吃了反季水果导致的。
真相:目前尚没有证据表明,食用反季水果会导致性早熟。儿童发生性早熟的原因很复杂,饮食只是影响因素之一。但孩子过多摄入高蛋白类及含有性激素的食物、营养滋补品、油炸类快餐,确实有增加性早熟发生的风险;营养过剩导致的肥胖,也容易导致孩子激素水平改变,进而诱发性早熟。水果无论是当季还是反季的,都可以安全食用。
流言3:年轻人身体好,血压高一点没事儿
不少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体检发现血压偏高,他们多半没有不舒服的感觉,依旧抽烟、喝酒、熬夜,对血压偏高置之不理,还会觉得无所谓,“我还年轻,身体好,血压高一些也没啥影响”。
真相:此说法完全不正确。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多为轻度(Ⅰ级)高血压,相较于老年人群,高血压病程短、所造成的的器官损害轻,心血管风险多处于低危或中危水平。但近年来,中青年高血压患者伴发肥胖、糖脂代谢紊乱的比例逐渐增加,中青年高血压人群的心血管风险有所上升,应重视长期及终生风险评估。所以,年轻人应该更积极主动控制血压。
流言4:干细胞护肤品能修复皮肤、抗衰老
据称,目前时兴的“脐带血面膜”“植物干细胞”“胎盘提取物精华”等化妆品中都含有干细胞成分,有修复皮肤细胞损伤、延长细胞寿命、抗衰老等神奇功效。
真相:这些产品其实并不具备上述神奇功效。虽然干细胞在人体中真实存在,但目前干细胞还没有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仅停留在实验室研究层面。此外,从生物学角度讲,细胞衰老是不可逆的,唯一可能是给细胞提供充足养分,使衰老现象得到暂时性掩盖。干细胞类护肤品,虽说可刺激皮肤自然修复的功能,但再有效的成分也只是在局部和短时期内起作用,不会有“逆龄”的神奇功效。
流言5:颈椎病睡觉不应用枕头
随着互联网和电脑、智能手机的普及,整日伏案工作或刷手机到深夜,成了不少人的家常便饭,颈椎病的发生率也因全民皆是“低头族”连年上升,且发病人群逐渐年轻化。对此,有些人建议:去掉枕头平躺,睡几天就好了。
真相:不建议长期在睡眠中不使用枕头。从医学角度来说,短时间不用枕头,只要颈椎感觉舒适且能安静入睡是可以的;但如果长期不用枕头,就可能出现各种不适感。因为颈椎和颈椎小关节长时间处于过伸位,易引发颈椎前部肌肉过度拉伸,进而导致肌肉劳损并造成过早退变。所以,当颈椎不适的疼痛症状消失后,睡觉时使用枕头才对颈椎健康更好。
流言6:量子产品技术成熟已大量“出山”
目前市场上,各类“量子产品”层出不穷,如量子水、量子鞋垫、量子眼镜等,这些“量子产品”的共同特点是价格不菲、号称“功能强大”,其关于“科学原理”的神奇描述更是十分吸睛。这真的代表量子技术已非常成熟,产品已可以进入千家万户吗?
真相:“量子”是一个物理概念,由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于1900年提出,是描述微观世界一个物理量的不可分割的最小单位。量子力学等量子理论研究进展很快,目前主要应用于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和量子精密测量,其他领域还没有实用化。
如何辨识一件商品到底有没有用到量子科技?这要看它有没有用到量子的相干性、叠加性等特性,如果没用上,那就是在蹭概念。一个最简单的识别方法是:现阶段量子科技还没有应用到大众生活中,凡是打着“量子+日用品”旗号的,一般都是在利用量子概念炒作、讲故事,甚至可能涉嫌诈骗。
流言7:用“识图软件”挖野菜,方便又靠谱
出门游玩,不认识野菜不打紧,手机里下载一款植物识别软件,就可以去踏青挖野菜了。
真相:用识图软件“认野菜”来食用很危险,不靠谱。使用这些软件时,如果照片中缺乏花果等必要信息,软件很可能会误判。万一误食毒芹、石蒜、白屈菜等有毒野菜,可能引发身体不适甚至危及生命。此外,常见野菜中的蕨菜含有生物碱及“原蕨苷”,这种成分属于强致癌物,一定要避免误食。
120北京急救中心医生提醒,如果进食可疑野菜后出现腹痛、恶心呕吐、头晕、腹泻、全身无力等中毒症状,应立即停止进食。如果患者意识清醒,可采取催吐方法。同时,尽快拨打120急救电话,及时就医。别忘了保留食物样本一并带给医生,便于诊断治疗。
流言8:氢燃料电池汽车不安全
在新能源政策的引导下,随着纯电动车市场保有量一路攀升,一种新型汽车燃料能源——氢燃料进入人们视野。据称,由于汽车本身就存在碰撞风险,氢燃料电池汽车上的高压氢气瓶犹如一枚潜在的“炸弹”,因此这种汽车不安全。
真相:氢燃料是一种新型汽车燃料能源,既环保又节能;氢燃料电池汽车也有很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早在19世纪,人们就开始对氢燃料的应用装置进行了探索。氢燃料电池汽车比电动车成本更低、续航时间更长、受环境温度影响更小。此外,经人为点火实验证实,氢燃料电池汽车在空旷道路上发生爆炸的可能性很小,安全性非常高。氢燃料电池汽车目前已商业化,在未来有望代替传统燃油汽车实现绿色出行。
流言9:麻醉药七氟烷可以“一捂就晕”
许多影视作品中都有一捂就能让人昏迷的迷药桥段,麻醉药七氟烷就是其中之一,这是真的吗?
真相:七氟烷是临床上应用最广的麻醉药之一,但其使用也并非“一捂”那么简单。在临床应用中,医生通常会采用“潮气量法”或“肺活量法”进行吸入诱导,正常成年人在诱导麻醉阶段,佩戴呼吸罩吸入七氟烷的浓度在5%~8%,2分钟左右会进入外科麻醉所需的无意识状态。
因为七氟烷很易挥发,所以使用中需要麻醉机这样源源不断提供麻醉剂的密闭通气回路。日常生活中是很难维持一定浓度、一定时间吸入七氟烷的,因此影视作品中那种“一闻就晕,一晕就晕好久”的状况很难发生。
从理化性质和药理学角度分析,目前所有吸入的麻醉药物均不可能达到几秒钟内使人意识消失。其实,相比于人们害怕的“一闻就倒”,反倒是口服摄入麻醉药物的危险更应引起警觉,在多数使用麻醉药的犯罪案件中,不法分子都是将迷药掺入酒水、食品中,让受害人“中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