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杯”第二届全国巾帼家政服务职业风采大赛决赛家务料理项目优秀奖获得者牟一静
牟一静是重庆万州人,2014年大学毕业后,家里人都希望她回到母亲身边就业。在家乡的人才市场上,供不应求的家政服务岗吸引了她的注意力。
“我的人生抉择惊呆了朋友圈”
作为一个“90后”女大学生,从学习国际贸易到应聘家政员工,这个角色转换让许多人吃惊。公司总经理得知后,亲自对她进行面试,要她考虑清楚。
不仅很多亲戚朋友、大学同学难以理解,最不能理解的还是爸爸妈妈。牟一静爸爸妈妈在万州小镇上做生意,家里很早就过上了小康生活。得知她做了保洁员,爸爸妈妈要她辞掉工作,但牟一静坚持自己的选择。
第一次跟随师傅去雇主家里做保洁时,牟一静还是很忐忑,担心自己做不好。她小心翼翼地做好每一个环节。雇主家的装修很古典,家具都是木质雕花的,框格纹络非常多,在擦拭的过程当中,她生怕漏掉每一个细微处,仔仔细细地将每一个角落里的灰尘都擦干净。因为擦地蹲太久,她感觉腿和腰都酸痛得厉害。完工后,雇主对师傅说,“你今天带来的这个小妹妹长得这样眉清目秀的,没想到做保洁还挺细心的,椅子腿都擦得干干净净。”听到雇主这样的评价,牟一静特别高兴,“工作得到了别人的认可,就体现了自我价值,这让我对保洁工作有了坚强的信心。”
“做保洁离不开人生情怀”
随后的工作中,她注重与雇主的交流与沟通,坚守高质量的保洁服务标准。在得到雇主认可的背后,是少为人知的艰辛和坚守。每天起早贪黑、腰酸背痛,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她行走在数百个家庭之间。长期在寒、热、湿的环境中弯腰曲背地劳作,风湿关节炎、腰椎劳损、肋间神经痛缠上了年轻的她。但她坚信:蹲得越深,才能跳得越高。这个行业不缺劳动力,也不缺需求,缺的是既懂劳动规律,又懂市场的人。后来,病痛还让她琢磨出一套《保洁员职业病预防体操》。
真正让牟一静体会到家政工作需要情怀的,是来自一家雇主。那是住在老城区的一对80多岁的老夫妇,牟一静第一次上门做保洁时,家里的老奶奶总是找借口挑毛病,一会儿说玻璃没擦干净,一会儿又说厨房里的油渍味没除掉,反复做了几次,奶奶都不满意。而在此期间,老奶奶不停地跟她聊天,看上去并不像不讲理的人。牟一静耐心地与老奶奶聊天后发现,原来,老奶奶的子女都在外地工作,没有亲人留在身边,平时串门的人很少,老奶奶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把牟一静留下来与她多聊一会儿天。发现这个秘密后,牟一静每次上门做保洁都主动与老奶奶聊天,即使过年过节不做保洁,她也主动上门看望这对老夫妇,与老奶奶建立起了奶奶与孙女般的感情。
“标杆”保洁员
这些年,因业务熟练,服务标准高,她逐渐成了保洁员中的“标杆”。牟一静带着团队撰写了《巴渝大嫂“三级五钻七星”价值评估体系》,被诸多媒体誉为最接地气的家政考评标准。她改进劳动工具,研究激励机制,体验阿姨疾苦……这些努力得到了认同和赞许,她成为当地唯一本科毕业、最年轻的“百优家政服务员”。
同时,她带着劳动一线的深刻体验与认知,代表中国家政与日本、菲律宾的业界专家交流探讨,发表了《以“巴渝大嫂”之眼光看菲佣之短长》,引发了国内家政业界的讨论。
(供稿:全国妇联妇女发展部、重庆市妇联发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