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丛非从
关系需要付出。你想得到爱,付出的方式可能是最好的方式之一。虽然不是所有的付出都有收获,但付出就是会比不付出更大概率有收获。
但付出感就不一定了。付出感是一种感觉,是在你的感觉里你做了多少,这和你实际上做了多少完全是两回事,和对方感受到你做了多少更是两回事。
关于付出,一个健康的人格具备的特点应该是:尽可能地识别对方的需求,在想付出的时候能针对性地付出。他不会闭着眼盲目地给他认为对方应该需要的东西;尽可能客观评价自己的付出,而非盲目扭曲、夸大或忽视自己的付出。他体验到付出的感觉跟客观现实基本保持一致。
因此,一个懂得付出的人,并不会让自己太累。他知道度在哪里,知道需要付出的是什么。但一个盲目付出的人,就会充满了委屈、愤怒,因为他有很强的付出感却换不来相应的爱。
所以,付出会换来爱吗?健康的付出会,不健康的付出只能增加自己的付出感。
如果一个人坚信“付出才能得到爱”,他可能并不仅仅是想付出。他会无意识地想尽办法提升自己的付出感,让对方知道“我为你付出了很多”,企图以此激活对方的内疚,以此换来想要的回报。
以下三种是常见的付出感心理:
1.夸大自己的付出。
杨女士曾抱怨,前夫给她买了一个家电,说花了4000多元。其实,这个家电的折扣价是3000多元。
除了虚伪这个表象,前夫内在的动力非常汹涌:他只花了3000多,但他想表达自己付出了很多。一致性的表达方式应该是:“我花这么多钱给你买家电,我很重视你。”但他并没有这样表达,而是以夸大的方式加持了自己的付出感。前夫的潜意识是:我离开你了,我还愿意为你付出。杨女士的潜意识:我不愿意欠你的,所以你别夸大付出。
本来付出是好的,但被夸大后就造成了我们的反感。
2.增加付出感的方式:缩小自己的能力。
把自己的能力缩小,就可以显得付出很大。比如我为你花了500块,这种付出感到底是大是小呢?如果要强调:我只有300块钱,但我为你付出的却不止300,我砸锅卖铁都要为你付出。以此来突显我的付出是多么不容易。
经常有人会说“我为你付出了所有”“为了你我都……”好像自己付出了所有。
内心觉得很可怜,很委屈,可还是要去付出。实际上你可能没有那么可怜,你只是在用可怜加持自己不多的付出。
缩小自己能力的付出,让人反感。因为把接受者放到了一个压榨者的位置。
如果身边的人总是在暴露自己的可怜,实际上他可能是想强调,他为你做了很多。
3.你不值得。
会经常暗示你,你本来不值得我付出,但是我还为你付出了,那说明我为你付出了真的很多。他只是在通过暗示,增加自己的付出感。
当一个人想让对方知道自己在付出,却没有能力做更多时,他就会习惯用“夸大自己的付出”“缩小自己的能力”“暗示你本来不值得我这么做”这三种方法,在心理上实现付出感。
这也许会让你很反感,但这只是他没有办法做更多的示爱行为。实际上是在说:我做了这么多,你能不能看我一眼,说一句好话,关爱一下我,不要离开我。
遗憾的是,这样的行为做得越多,越让人反感。如果你是这样的人,你需要尽快停止,因为这在破坏关系。你可以真诚表达你的需要,而不是觉得自己做了很多。
(作者系心理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