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徐阳晨
“中国男性比女性多3490万人,3000万男性将要打光棍?”近日,国家统计局对这一热议话题做出回应,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表示,“男性比女性多,导致3000万光棍”解读不科学,这3000多万人分布在不同的年龄,其中,20~40岁适婚年龄男性比女性多1752万人,性别比是108.9。青年当中,男多女少是我国现在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但是婚恋关系的确立,受年龄、生活地域、个人品德、教育水平、价值观念、家庭背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年龄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关于性别失衡的现状、形成原因及其引发的社会误读等问题,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郑真真,对此做出相应解读。
记者:“3000万光棍”的说法有依据吗?存在哪些误判?
郑真真:首先,男女性别比失衡并不是这次普查才发现的,我国历来就有,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性别比为107.56,1982年为106.30。男多于女的现象存在于70岁以下的人口中,包括适婚年龄人口,但老年群体中的女性多于男性,所以单独把男女人口数量差别提出来讨论没有实际意义。其次,仅从男女人口数量差别很难说会对结婚率、生育率等有什么影响。虽然因男多女少会导致婚姻挤压问题,但这种情况多出现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不是全国普遍现象。
记者:为什么几乎每次人口普查后,都会引发因性别比差异造成的“剩男危机”论?
郑真真:我认为,频频出现类似“3000万男士打光棍”的这种报道,反映了潜意识中的性别偏见。在不少传媒报道中,女性往往具有比较固定的角色,如以妻子、母亲或弱者的形象出现。例如,2000年的人口普查揭示出我国出生人口与性别比失衡之后,在媒体的各类报道中,往往是注重探讨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将来会导致多少男人找不到配偶,而忽略了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这种近乎舍本求末的媒体报道难免对大众产生误导。
记者:从纵向和横向比较,目前我国性别比处于什么样的状况?
郑真真:中国青少年人口的性别比失衡主要是由于持续了30多年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从2010年以后出生人口性别比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但离正常范围(105±2)仍有一定差距。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并非中国独有,其他一些亚洲国家或地区在生育率下降至更替水平后也出现了这个问题。
记者:您认为出生人口性别比较2010年下降6.8,反映出哪些社会现象?
郑真真:出生人口性别比在缓慢降低,这是个积极信号,意味着偏好男孩的出生性别选择有所减少,少年儿童性别比有望回归正常。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年轻一代的“生男偏好”在逐渐弱化。农村青年夫妇中传宗接代的意识相对淡薄,对传统的夫妻角色和性别分工持否定观点的比例要高于中年夫妇。2010年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发现,八成以上男女受访者均认为“因生女孩被人瞧不起”是性别歧视,说明人们普遍意识到生男偏好的观念不正确。
记者: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
郑真真: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是在生育挤压推动下生男偏好的后果,是一些领域仍存在性别不平等的体现。从生育观念上看,生男偏好的存在是上千年传统文化和观念的积淀,形成了社会、社区、家庭和父母对男孩和女孩的不同期望和对待,也与传统家庭中男女角色和分工的不同密切相关。在生育数量急剧减少后,有些夫妇仍然有至少要生一个男孩的强烈愿望,因此出现了生育的性别选择。2003年以来我国政府针对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开展了专项行动,包括治理偏高的出生人口性别比、改善女孩生活环境、促进性别平等。近年来出生人口性别比虽呈现缓慢下降趋势,但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更为持续的努力,同时还要应对性别失衡带来的负面后果。
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的根源是社会问题。男孩偏好是社会环境、经济发展、家庭需求和个人观念等四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所有的因素都在朝着促进性别平等、弱化男孩偏好的方向变化,会更有利于问题的尽快解决:首先,落实所有相关政策法规,促进各方面的男女平等,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其次,通过乡村振兴,提升乡风文明,改变一些农村地区强化男孩偏好的风俗习惯。并且,通过积极的宣传倡导,促进全社会认识到男孩偏好的社会和人口方面的负面后果会影响到个人生活质量和社会发展,从而真正关注这个问题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