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韵曦
见习记者 孔一涵
5月23日上午10点,走进山东菏泽曹县大集镇丁楼村李燕家的大门时,才睡了三四个小时的李燕睡眼惺忪、脚步踉跄地从楼上匆忙下来,面对一屋子来访者,她明显有些发怔。
屋内,到处是顾不上收拾的碎布料和演出服。桌上,一大锅鸡蛋面条已经坨了。伴随着旁边房间缝纫机的规律节奏,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和25岁的李燕坐在马扎上聊起了她的电商脱贫故事。
近日,曹县某主播一句颇有魔性的“山东菏泽曹县666”,让这个过去“土穷土穷”的小县城一夜火爆全网。一时间,各种梗层出不穷:“宁要曹县一张床,不要上海一套房”,“总要去趟曹县吧,体验体验比深圳更快的生活节奏”……
正所谓外行看热闹。经过实地走访记者发现,当曹县成为全国焦点时,这里的电商从业者们并没有盲目自嗨,而是忙着捕捉热点、抓住风口,以期尽快实现产业升级。
投身电商助力家乡乡村振兴
曹县是全国最大的演出服和汉服基地,不仅打通了演出服、汉服等服饰产业链的所有环节,还实现了互联网+特色产业全覆盖。
而有着4.7万人口、山东省唯一一个连续4年淘宝村全覆盖的大集镇,不仅是曹县的“一环”,也是曹县电商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样本。在这里,有近3万人在农村电商链条上找准位置,过上了今非昔比的好日子。李燕就是其中之一。
李燕家曾是村里的贫困户。2015年,她从兼职开淘宝店卖儿童演出服,转向电商创业,卖起了原创汉服。
赶上汉服复兴,她很快挣到第一桶金,“头年第一个月赶上元旦旺季,就挣了十几万”。之后每年“六一”儿童节前夕旺季,她都会连续两个月忙得“一天睡不了三四个小时”。今年,已摸准市场的她又趁机推出宠物汉服。
如此,这个“95后”姑娘凭一己之力撑起了一个家,不仅改善了家庭条件,还花30万元盖起了两层楼房。
创业6年来,已经是曹县陌上花开服饰有限公司经理的李燕真切体验到在家乡做电商的便利。“我们这边早就形成了‘网店+工厂+服务’的发展模式,镇上做布料、打版、辅料、拍图等电商各环节的应有尽有,足不出镇就能完成整个制衣流程。遇到困难,政府部门都会积极去协调。”
2020年,菏泽市乡村“好青年”名单公布,李燕和同村“90后”姑娘赵婧挨在了一起。后者是曹县迎来的第一批返乡创业青年。
10年前,毕业于烟台大学室内设计专业的赵婧辞职并说服对象回到家乡,投身农村电商。
“当时的丁楼村又破又穷,连柏油路都没有”,赵婧回忆道,“刚回村几乎不敢出门,别人会说,你明明走出去了,肯定是混得不好才回来。”
2012年“六一”儿童节前夕,赵婧演出服饰店铺生意火爆,这不仅打消了对象的疑虑,也受到其他村民的追随。“那时候,我们家天天晚上跟过年一样热闹,门外很多人排队等着拿货。”
当地政府的反应速度也快得令人出奇。“2012年我们还没成立公司,可以说卖的是‘三无’产品。2013年镇政府便开始扶持我们建厂房,不断扩大电商规模。当年我们的店铺便实现了正规化经营。”赵婧说。
更快的是政府提供的电商贷款的放款速度。“我们这是先放款再验资质,从申请到放款最慢也才3天。”赵婧语气颇有些自豪地说,“只有我们这儿是贷款极速达。”
如今,丁楼村被冠以“山东淘宝第一村”,而赵婧一家也在拥有了多家天猫店和加工厂后,又在今年盘下一家申通快递站,打通了从设计、生产到销售、物流的所有环节。
虽然每年店铺销售额已破千万,但赵婧还顾不上享受生活,“还早呢,现在奋斗劲儿还是挺足的,跟十年前一样。”她真诚地说。
政府服务带动产业兴旺
“单纯说我们这里都是‘淘宝村’,我觉得有些狭窄,实际上我们是典型的‘电商村’。” 大集镇党委副书记、镇长侯正亮于2015年上任,一上任便赶上了电商产业的爆发式增长。
大集镇是全国最大的演出服生产基地,拥有3000多家企业,1.8万家淘宝店,每年演出服销量占到全国份额的70%,汉服销量占到全国销售体量的三分之一。也正因此,侯正亮认为,“这次的‘火’有一定必然性,是在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过程中被机遇点燃的。”
虽然“火”得突如其来,但当地政府和村民们早就做好了准备。
侯正亮介绍,为迅速迎合市场、为村民做好服务,近年来,在镇政府的规划下,镇里很快建起辅料市场,即解决了表演服产业链上的原材料供应,又引导商户形成聚集。接着又打造出工业园区,引导单一个体户们走进园区,实现工业联营和从个体户向企业老板的角色转变。如今,镇上又建成e裳小镇,通过企业孵化、人员培训、产业资源对接等促使商户向中高端发展。由此,大集镇也实现了从工业1.0到工业3.0的升级。
在服务上,政府也下足了功夫。“起初,老百姓连怎么办个体工商营业执照都不会,我们就专门成立办公室,指导村民办证、注册企业,等他们熟练掌握流程后,办公室又转而组织银企对接、发放贷款,一年能发放五六亿元的贷款,满足了村民对资金的需求。”侯正亮说。
去年,在全国上下奋力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之际,大集镇已率先向乡村振兴转型。“村里没有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有的是遍地的车间和小型加工厂。不仅妇女可以组织起来做缝纫、月入5000元,七八十岁的老人都能盘纽扣、搞包装,一天赚七八十元。”侯正亮说。
村民腰包鼓了、生计问题解决了,村里的很多事都可以顺利开展了。
侯正亮告诉记者,这次“两委”换届,大集镇164个“两委”成员中,企业法人占到93%,“80后”上了7个,还有一名“90后”支部书记。同时,20~40岁的青年群体聚集了大集镇整体财富的95%以上。
不知从何时起,就有了这样一个顺口溜:儿子和儿媳,敲着键盘唱着歌,接一个订单就是两万多,老公公忙着送快递,老婆婆忙着带孩子,一家人过上幸福生活。
上任6年,侯正亮深感,“实际上不是我们领导老百姓,更多的是老百姓给我们建言献策,引领我们的思想风貌不断转变。”
产业升级让“一时火”变“时时火”
今年39岁的王逢青返乡才两年多。连日来,他接待了好几拨通过“快手”慕名而来的媒体,也着实体验了一把“火”的感觉。
“快手”人称“古装汉服王三哥”的王逢青,给自己的店铺取名“汉服批发大世界”,并立志做中国最大的汉服供应商,“我这个人做什么事都比较专一,要做就做最大”。
走进王逢青的直播间,上百款汉服挂在墙上争奇斗艳、十分吸睛。他告诉记者,如今汉服产业急速膨胀,自己每天直播3小时,4个工人就得花两三天才能完成打包,净利润能达三五千元。
为了配合家乡宣传,他架好手机即兴展示起了直播。一段汉服爆款的即兴介绍后,他又幽默地调侃自己卖汉服有点儿不对头,“她们都让我试穿,我觉得我穿上女装不好看。”
此前,王逢青在青岛从事企业管理,已经生活了17年,后被从事电商的表弟劝了回来。入行后他发现,这个生意比自己之前的更好,“产业链非常好,每个环节都没有压力,只要识字、会操作手机就行,比玩儿游戏简单得多”。
正因为容易,王逢青也体会到一些“蜂拥而上”的“乱”。对此,他急切地想整合资源开一家汉服社,将生意往中高端发展,做得更加体面、规范。
王逢青的这一想法与当地政府不谋而合。
“这次风口让我们出圈了、出彩了,如何能做到从‘一时火’到‘时时火’,这是我们更要思考的。”侯正亮说,下一步打算引导企业转型升级,往中高端发展。
如今,提质升级的文章已经开篇。“目前我们有两个省级重点项目,其中投资19.8亿元的青创科技企业孵化园项目就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汉服。我们还要加大人才吸引,把设计人才、短视频人才、销售人才、管理人才等喜欢汉服产业的人才都招引过来,助力我们整个产业向高端发展。”侯正亮说。
看到家乡电商产业发展得如此兴旺,与赵婧同龄的同乡人差不多都回来了,大家不仅抱团发展,还建了微信群,取群名为“各自努力,顶峰相见”。“有人就说:你看,我们都在往上爬,如果有人往下打出溜(意指退步),还真有点儿不太好意思。”赵婧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