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李雪婷
近两年,“数字化”逐渐取代“信息化”,成为产业经济中的实践和大众热议的话题。《2020年我国企业数字化转型进程报告》研究发现,我国企业数字化转型对经济产出的贡献份额逐年增长,2020年我国企业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增加值的贡献份额为13.31%,较2018年上升了2.23个百分点;未来十年内,预计企业数字化转型带来的GDP增量将达13.88万亿元。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在智联招聘近日发布的一份《2021人力资本管理趋势报告》中看到,35.6%企业已经进行了数字化转型,这一比例比去年提高8个百分点,其中大企业数字化程度更高。同时数字化也促进企业效益提升,42.8%数字化企业跻身行业中上游。
同时,职场人正在紧紧跟随数字化转型的浪潮,调查同时显示,为了适应企业数字化转型并提升自身抗风险能力,46.1%的职场人学习相关知识、提高数字化技能,也在同步转变数字化思维,以保持对新技术及其带来变革的包容。
企业数字化进程加速
当下,数字化转型已从部分头部企业的“可选项”,转变为更广泛行业与企业共同的“必选项”。智联招聘2020年8月调研数据显示,27.4%职场人所在企业通过数字化管理的方式提升工作效率。今年4月的调研发现,渗透率进一步扩张至35.6%。其中,在营销/运营/人力/财务/等某个或多个领域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占比为26.5%。
在数字化转型进程中,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高阶数字化工具扮演重要角色。具体来看,29.7%职场人表示,日常工作中有使用到AI机器人等技术,其中,4.4%经常使用,1.9%大规模使用。
从不同规模企业看,万人以上大型企业与规模在500~9999人的中型企业领先数字化转型,已有转型动作的占比分别为62.4%、50.6%,与小型企业(20-499人)、微型企业(20人以内)拉开明显差距。
中大型企业的资产与业务规模更大、组织架构复杂,并可能涉及多个区域和产业,伴随着海量数据积累,中大型企业对构建多端输出能力、提升管理与协同效率等方面具有较为迫切的需求。此外,更为充沛的资金支持与市场试水机会,也成为其推进数字化转型的天然优势。
但市场中的中小企业在借助第三方数字化工具、软件、平台进行有益探索。作为我国经济构成中的重要主体,小微企业在未来有更强的数字化转型势能。
数字化技术与工具能够有效赋能组织管理、业务运转、企业经营等诸多方面,对企业的经济效益有明显利好。智联招聘调研发现,尚未有数字化转型意识的企业中,经营水平位于行业中上游的仅有两成。
人才在数字化浪潮中乘风增值
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对人才职业发展有积极促进作用。使用数字技术公司的职场人中,46.3%表示在本单位职业竞争力很高,34.6%则表示在整体就业市场中具有竞争优势,相对未使用数字技术公司的白领更高。此外,在数字化转型的企业中,员工也更倾向表示对当下工作和职业发展状况表示满意,体现为留岗意愿更强。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和产业的快速升级发展,当下的就业市场已经告别了传统的“学习-就业-退休”的三段式职场,转为终身学习的新职场生态。当企业与时俱进、持续进行数字化自我更迭时,有更大可能促进其员工接触更多新技术与新趋势,员工与企业是共生前进的态势,这更会让职场人感受到自身竞争力与职业满足感的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性质工作与技术的关系完全不同,重复性强的劳动力被取代的风险更高,而对个人思维与创造能力应用更多的工作将借助AI实现更大价值。从数据来看,常规性/重复性体力工作者的工作内容已被AI等技术代替的比例最高,达到19.8%,其次是常规性/重复性脑力工作(16.3%);常规且重复性强的工作从业者由于AI等技术而产生了换工作想法的占比也相对更高。
从事于非常规、非重复性类工作,即灵活性与创造性更强工作的职场人,对AI等技术所带来的失业问题则多持否定态度,超过三分之一表示技术对目前工作没有影响。
同时,职场人也为应对数字化转型做出了自身的努力。智联招聘调研数据显示,为了适应企业数字化转型并提升自身抗风险能力,46.1%的职场人学习相关知识、提高数字化技能,还有45.1%积极了解掌握数字技术发展趋势,40.6%则阅读相关书籍,致力转变数字化思维,保持对新技术及其带来变革的包容(24.7%)排在其后。
注意数字化的负面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数字化技术的普及也带来了一些负面作用的问题。职场人对数字技术的积极影响表示高度认可,认为“远程办公有利于工作和生活平衡”与“节约了面对面沟通成本”占比均在六成左右。
另一方面,生产工具与社交、娱乐工具大面积重叠,让工作、生活失去分界,本该提升效率的数字化工具反而会有可能束缚自身。27.5%的职场人认为,数字技术模糊了工作生活边界,延长工时;网络数据安全风险、缺乏工作氛围、增加压力也成为较为显著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