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专刊 PDF版下载

版面: 专刊

在希望的田野上筑就“中原粮仓”


    河南省光山县黄大塘村孙楼村的联排别墅。

    河南省商丘市妇联组织妇女开展绣党旗活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河南考察,要求河南在中部地区崛起中奋勇争先,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河南人民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进步。

    河南是粮食大省,1952年全省生产总值只有36.09亿元,1991年生产总值跨越千亿元大关,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跨越万亿元大关,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4.8万亿元,连续4年稳居全国第5位。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中原粮仓”亮出“国人厨房”新名片:不仅解决了自身9900多万人口的吃饭问题,每年还调出原粮及制成品600亿斤左右,生产了约占全国1/4的馒头、1/3的方便面、3/5的汤圆、7/10的水饺。

    河南用占全国6.2%的耕地,生产了我国10%的粮食,25%的小麦。如今河南优质小麦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一位,花生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一位,是全国第一粮食加工大省,第一肉制品大省。

    2020年河南全省累计收购粮食达到600亿斤,超额完成省定目标,粮食社会库存继续处于高位,发挥了守底线、稳预期、保安全作用。

    河南也是蔬菜生产大省,常年播种面积2500万亩左右,总产量保持在7000万吨以上,均位居全国前列,市场供应有力,较好地满足了居民日常需求。

    曾经的粮食调入省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粮仓”。可以说“河南熟,天下足”。

    多年来,河南的村庄和城市一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河南实现了从整体贫困到温饱到小康再到富裕的转变,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

    从温饱到小康:大别山村庄面貌一新

    位于大别山区的河南省光山县黄大塘村孙楼村民组,是一个只有29户152人的小村落,全村由7个姓氏人家组成。据村里老辈人说,这里原本没有村落,很久以前,因7户讨饭人家聚集筑灶做饭,被这里淳朴的民风所吸引,遂萌发在此定居的念头,后逐渐形成一个村落。

    走进这里,一座徽派两层楼房格外引人注目。这是由村民共同筹建的,因7家姓氏像一家人,乡亲们亲切地称之为“齐心楼”。70多岁的好婆婆徐新华,从18岁出嫁到孙楼,亲身感受到几十年来乡村的变化。她说,眼看着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来,村风也好,至今没见到过吵嘴打架的,全村都是一家亲。

    现在的孙楼村大变样。黄大塘村党支部书记黄修运说,村里的年轻人纷纷走出家门外出务工,他们发扬骨子里的拼劲和邻里互助的传统,誓将家乡大变样。2001年除夕前夜,返乡青年们聚在一起,首次捐款2万元修建了村部至孙楼的砂石路;2014年春节再聚会,又提议扒掉原来21处旧土房,统一规划建别墅,所有从村里走出去的孙楼人,都可自愿回乡参与。2016年秋天,25套联排别墅建成了。从2015年起,村里来了两批驻村帮扶工作队,在第一书记汪婷婷、工作队长姜波的带领下,工作队以村为家,倾力帮扶,先后投入80多万元,加强了村级组织阵地建设,新修1000多平方米的文化广场,整修13个水池塘,新修村道17公里,帮助孙楼在全县农村村民组率先建成雨污分离排放系统,实现了农村户厕集中化粪池改造,路通了、灯亮了、水净了,乡亲们笑了。

    乡风在这里也传为佳话。2016年春节,孙楼4个年轻人出资,承办了全村首届春节联欢聚会。那一天,所有事项均由男性村民操办,年轻小伙子们跑前跑后端菜送茶,老老少少152人团聚一起,品美食迎春节,话亲情乐融融。从此全村所有人按叔婶兄妹称谓,每两年举办一次春节聚会;又成立红白理事会,各家红白理事集中办理,限定招待标准,禁止铺张浪费,周边村组和乡镇都慕名而来参观学习。

    在光山县扶贫调研的青年干部孔凡文说:“村里的党员干部发挥‘领头雁’作用,成立了几个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3000余亩,带动133户群众发家致富。大家人人比先进争模范,争当好媳妇好婆婆好妯娌,文明乡风体现在每一个人的行动上。”

    乡风这么好的村庄,在河南还有很多。当年,老红军刘名榜在这难以想象的艰苦环境中坚持战斗28年之久,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称他是“坚持大别山斗争的一面红旗”。刘名榜的孙女刘小妹说:“要是爷爷能看到今天的巨大变化,该有多好啊。”

    从小康奔富裕:今日兰考已如焦书记所愿

    初夏的微风吹着麦浪起伏,一阵阵飘香,呈现出一望无际的丰收景象;一个个村庄因收获夏粮而忙碌着。近日,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再次走进河南兰考县东坝头镇的张庄村,看到这里的村庄比以前更美了,村民比以前更富了。张庄村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兰考县东坝头镇位于黄河九曲十八弯的最后一道弯,黄河在此调头奔腾入海。张庄村,原是有名的大沙窝大风口。当年焦裕禄同志在这里查风口追风源,找到治沙成功办法,留下宝贵的焦裕禄精神。2014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张庄村考察,总书记叮嘱当地干部要切实关心农村每个家庭特别是贫困家庭,通过因地制宜发展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今天的张庄村有了很大变化,总书记的嘱托一项项得到切实落实:兰考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张庄村也同步退出,兑现了三年脱贫的庄严承诺。在产业发展方面,张庄村坚持“让有能力的人发展产业,没有能力的人参与到产业发展中”,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借助投资1.1亿元的洛阳奥吉特菌业有限公司,建设集科研、实验、种植于一体的综合型循环农业,发展食用菌产业,带动180人就业。车间高墙上一幅红色的大字格外耀眼:“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

    张庄村妇联主席刘艳梅说,村里目前有3个巧媳妇工作点,可以带动140名妇女就业,其中就有21名贫困户。还有制作手工布鞋,可以让村里50岁至70岁的留守妇女在家就业,实现了妇女“看住家、顾住娃、不出门、挣钱花”的梦想。

    此外,张庄村还建成179座塑料大棚、104亩小杂果采摘园、莲藕种植350亩、南美白对虾养殖基地312亩、张庄布鞋手工坊、标准化厂房两座,种植绿化草皮800亩、法桐300亩,流转鱼塘200余亩,种植红薯200余亩。

    记者看到,在张庄村内,主次干道、胡同硬化率达100%,绿化面积达2.2万平方米,路灯有420盏,新建的文化广场有2000多平方米,还有桐花书馆、张庄戏院、乡村体育室等文化设施。张庄村围绕“乡愁”意识,启动“梦里张庄”项目,对现有住宅进行简单改造,村民自建自营,发展乡村旅游,目前已有民宿小院17家。张庄村要在不久的将来,变成“进得来、留得下、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

    刘艳梅介绍,村妇联的工作也有很多亮点:组织妇女学习致富公开课,到郑州培训月嫂,通过村里的“幸福大讲堂”宣讲农技知识,为妇女创业就业找门路;年年为村里患“两癌”的贫困妇女申请救助;多次被评为“美丽庭院”示范村,共创建户数200多户,大大改善了村民的卫生习惯;首次建成乡村体育室,为周边村庄广大妇女儿童提供更便利更优质的健身条件;为12所小学,品学兼优的120名学生送去节日礼物;为村里70岁以上的老人包“爱心”水饺。三年来共评选出好媳妇30名、好婆婆35户、好家庭26户、巾帼文明岗1个,并对评选出的对象,给予大力表彰,肯定妇女在家庭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张庄村有一个食用醋加工车间,这是在兰考县妇联的倡议主导下建起来的。兰考县妇联主席王海杰介绍,这只是兰考县妇联参与扶贫工作的一个点。近年来,兰考县妇联围绕巾帼脱贫行动,着力打造服装服饰、手工制品、种植养殖、电子商务等各类产业就业点,改造、新建“巧媳妇”就业点100余个,带动5000多名农村妇女居家就近灵活就业。 

    永续清水向北流 移民新村富起来

    初夏的雨淅淅沥沥、飘飘洒洒,让河南淅川的山山水水更显清秀。为了让一江清水干干净净地向北流,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的千家万户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从世代安居的家园搬迁。现在他们的情况怎么样?近日,记者走进淅川县九重镇邹庄村,了解移民安置、特色产业增收等情况。

    邹庄移民村是一个新村,2011年6月,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从九重镇原油坊岗村搬迁至此,成立新建制村,有5个村民小组,175户,750人。记者看到,如今村里的学校、卫生所、健身小广场、村民服务大厅等各种设施越来越完善,村民的生活也越过越红火。村人均年收入1.3万多元,8户贫困户全部高质量脱贫。

    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淅川县考察陶岔渠首枢纽工程、丹江口水库和九重镇邹庄村。总书记来到移民新村邹庄村,走进郭春玲家亲切看望,细叙家常,让一家人倍感温暖,备受鼓舞。

    郭春玲一家六口人,她在镇上的一家服装店上班,离家不远,每月能挣两三千元。她打开手机让记者看:“空闲的时间还做个微商,每月也能挣两三千元钱。”她很高兴地说:“2011年6月,因为南水北调工程,我们家搬迁到这里。政府给盖了新房子,收入也高了,一个月能多收入好几千元。电商在农村市场的潜力巨大,我时刻关注政府关于电商的各项政策,积极参与巾帼电商创业培训,认真学习电商方面知识,为电商创业做好充分准备。以后我要做乡村姐妹们的带头人。”她表示,要把总书记的嘱托牢记在心、付诸行动,发扬南水北调移民精神,甩开膀子加油干,为建设水清民富县强新淅川贡献巾帼力量。

    邹庄村移民搬迁后,先后发展烟叶种植面积300余亩,户均增收2000元;养殖专业合作社养羊1200余只;2015年起引进农业企业,利用南水北调移民村产业发展试点项目资金,建设了邹庄丹江绿色果蔬园基地,流转土地652亩,种植猕猴桃、莲藕、葡萄等果蔬。目前,全村300余人从事果蔬产业,月均收入2000元以上。与此同时,烟叶种植、规模化养殖场、光伏发电等一项项因地制宜的特色产业和项目建设,铺就了邹庄村的致富之路。

    邹庄村距离渠首只有10公里,为保护一库清水,村里全部采用有机绿色农家肥,运用“土肥+秸秆+有机肥”的土壤改良模式,依托绿色水源地重点发展300亩莲菜、3000亩猕猴桃基地等绿色产业。同时延长产业链,通过争取移民后扶项目资金200多万元,建设猕猴桃加工车间,预计秋季投产。

    淅川县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建设丹江口水库,到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累计移民40万人,县内安置10万人。曾经“搬一次,穷一场”是淅川百姓的口头禅。移民后的生活既要保生态,又要保发展,怎么办?

    淅川县委书记卢捍卫介绍,走在建设新家园的路上,邹庄村只是淅川县移民情况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淅川县找准保护和发展的结合点,着力发展绿色产业,走可持续之路,同时从多方面保障移民的生活条件、造血能力,确保移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