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家闻 PDF版下载

版面: 家闻

汇聚亿万家庭力量 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记第五届“中国家长大会”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陈若葵

    五月蓉城,繁花似锦。由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指导,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事业发展中心主办,三宽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和佳发教育承办的第五届中国家长大会近日在成都召开。教育专家、教育部门负责人、教师、家长等就“家校社共育”、家长自我成长、家庭教育在立德树人方面发挥哪些作用等话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家校社共育”模式多元多姿

    此次家长大会以“汇聚亿万家庭的力量,赋能家校社协同育人”为主题,通过《教育现代化》《教育政策解读》《家长教育专业化与家长自我成长》《家校社共育与家庭教育城乡全覆盖》《立德树人与家校社协同育人》等“五个主旨论坛”,从不同视角,对“十三五”期间的“家校社共育”实践区建设进行了各具特色的展示;通过三宽家长学校2021~2022学年课程论证会、家校社共育与生涯教育融合发展研讨会、郧阳全国“家校社共育与文明城市建设”实践区研讨会等三个专题,深入探讨了“十四五”期间如何丰富“家校社共育”实验区建设内涵、广泛推广与守正创新。

    据主办方介绍,截至目前,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事业发展中心和三宽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已在全国建成28个“家校社共育”实践区,覆盖117个县(市)区。根据当地特点,实验区呈现出一地一案、一地多策的多元、多姿发展态势,如以家长读书会引领家长“自我成长”为特色的滨州经验,以“一封家书”主题活动为特色的“范县样本”,以“爱相随 教育精准扶贫与留守儿童家长教育服务工程”为龙头的“五峰模型”等,吸引更多家长参与,推动地方家庭教育发展,优化区域教育生态。

    全国“家校社共育”实践区建设专家团队负责人萧斌臣先生在接受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说:我们将在实践区建设中进一步加大课程开发力度,加大对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资源薄弱地区的支持;加速不同民族语种的家长学校课程的开发,加强种子教师队伍、家长成长报告团队伍、新型家委会队伍等三支队伍建设,加速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体系建设。

    家长自我成长关键是理念的改变

    “家庭教育是与生俱来的,是自发的,而家庭教育要从自发走向自觉,需要政府主导、学校作为和家长学习。其中,家长学习,即家长的自我成长,可以被比喻为家庭教育从自发走向自觉的最后一公里。”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傅国亮在题为《家长教育:重要的是家长自我成长》的大会主旨报告中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他介绍,时下,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千差万别,家庭教育的平均质量普遍偏低。为此,相关主管部门正在组织研制家庭教育指导者专业标准;部分课题也有了研究成果,如《家庭教育指导者培训教材》的出版,其中涉及了家庭教育指导者专业培训的若干方面,包括家庭教育学、家庭心理学、家庭社会学、家庭法学、家庭文化学、家庭伦理学、家庭健康学、儿童发展与家庭教育等课程,专业知识堪称海量。

    傅国亮在大会上强调,家长需要从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维度提升自己的家庭教育水平。家长自我成长的核心在于转变重知识、重能力、轻育人、轻理念的固有思维模式。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家长在自我学习中认清自己的主体责任:一是法律责任,民法典1068条规定,父母有教育、保护未成年子女的权利和义务。未成年人保护法中也明确,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当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接受家庭教育指导,创造良好、和睦、文明的家庭环境。二是家庭教育的规律决定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家庭教育的独特性在于,儿童学习是从模仿双亲开始的,父母不教而教、孩子不学而学。父母逐渐修正自己的行为,孩子才能有良好的德行。

    审视家庭教育行为背后的理念和价值观,是家长自我成长的必修课,家长要学习、坚持发展性的价值观、人才观,将培养正常儿童而非超常儿童作为家庭教育的目标。所谓正常儿童,一是人性正常,即善良;二是智力正常,即有为。具备了这两种品格,孩子将来一定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之人。

    实现自我成长,需要家长树立亲子关系是民主平等关系、最佳亲子关系胜似朋友关系的理念,父母与孩子之间平等交流、互相欣赏。亲子关系的好坏取决于父母的爱是否真诚,这种爱是让子女真切感受到的父母之爱,而非父母自己的感觉。父母在这些方面修行到位了,在家庭教育中自然就能从容应对。

    培养有良好适应性的人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目标。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卿素兰在大会主旨发言中说:“立德树人是学校的任务,也是家庭的责任,家长首先让孩子知道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一对一、有针对性地引领孩子树立良好的品德。”

    卿素兰表示,孩子的全面发展包括德智体美劳、社会发展和心理发展七个方面,就目前来看,青少年身心发展不平衡,焦虑水平、抑郁水平增高、破坏力严重,出现空心病、网络成瘾现象,这是伴随经济发展出现的问题,也是世界性问题。对此,除了需要建立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加强学校青春期教育外,家长更应关注孩子情绪情感发展和心理需要,包括满足孩子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防御、干预,关注孩子的同伴关系、避免校园欺凌;培养孩子的目标感和坚韧的品质。“美国密歇根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缺乏归属感可能会增加一个人患抑郁症的危险。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家庭中拥有安全感、舒适感、归属感,学会感恩、获得幸福感。”卿素兰说。

    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心理学博士、教授吴晗清看来,立德树人、培养孩子的核心素养,就是把他们培养成具有丰富感情、具有超越功利价值追求的、有个性、有良好适应性的独立的生命体。他进一步阐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是指孩子方方面面都出类拔萃,而是在品德好的前提下,有一两项突出,其他方面还可以,就非常好了。家长要引导孩子控制自己的短板,把长处发展到极致。”

    吴晗清认为,家庭教育促进孩子的个性发展,需要父母关注、支持、鼓励孩子探索,在亲子交流中少用“对错”“是否”,多问问孩子“为什么”“你认为呢”,多用“我们来分析一下”“我们研究一下”“我们探讨一下”等说法,激发孩子的好奇心,鼓励孩子提出问题,引导他自己思考、找答案、判别信息的真伪,学会整合正确的、合理的信息。只有这样做,才有助于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批判性精神、创造性、创新性,培养孩子有效的、科学的认识世界的方式。

    吴晗清说,家庭在培养孩子情商方面有天然优势。作为父母,一要教会孩子认识自己,不能妄自尊大;但是,对父母来说,自己就是全部,是不可复制、独一无二的,非常重要,不能妄自菲薄,这样能避免孩子自卑或自负。二要教会孩子体谅他人,世上没有一个人一生是一帆风顺的,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懂得照顾他人的感受,学会悦纳他人、悦纳自己,珍爱自己的生命,也敬畏一切生命。这样的孩子,就具备了良好的社会性生存能力。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