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提示·
儿童的社会地位及生存发展状态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儿童事业和儿童发展,“十四五”规划对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做出重要部署——“开展100个儿童友好城市示范”。建设“儿童友好城市”到底意味着什么,怎样才能推动儿童全方位参与、融入城市社会生活,城市如何因地制宜地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城市特色的儿童友好之路?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采访了三位女规划师。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乔虹
儿童的社会地位及生存发展状态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儿童事业和儿童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对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做出重要部署——“开展100个儿童友好城市示范”。建设“儿童友好城市”到底意味着什么,怎样才能推动儿童全方位参与融入城市社会生活,城市如何才能因地制宜地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城市特色的儿童友好之路?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采访了三位女规划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建设专项规划标委会副秘书长付冬楠,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于一凡,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邱红,请她们从专业视角为儿童友好城市建言。
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意涵与推进
记者:“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已正式写进我国“十四五”规划纲要。刚刚过去的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面向社会开展了我为建设儿童友好城市建言献策活动。为什么要推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有何意义?
付冬楠: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要确保儿童的健康、支持儿童的全面成长,培养其对社区和自然的热爱。只有这样,孩子长大成人后,才能成为可持续城市的使者。因此,建设儿童友好城市是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具体体现。建设“儿童友好城市”对于提高我国的人居环境品质、提高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这是第一次从国家层面明确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要求,从国家层面应该会出台相关的文件、标准、指南等做出指导;从地方政府层面来说,因地制宜很重要,城市要做好儿童友好度的现状调查和评估,现阶段已经有部分城市先试先行,做出了一些探索和创新,这些做法也应该及时总结,好的经验加以推广,带动更多的城市加入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行列。应该说到“十四五”末,这100个儿童友好城市还应该是一些有代表性的示范城市,希望可以带动我国更多的城市建设儿童友好城市。
记者:儿童友好城市的认定目前有没有统一的国际标准和评价体系,如何创建中国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规范和标准?
邱红:联合国儿基会和人居署1996年共同发起儿童友好型城市倡议(CFCI)。联合国儿基会出版了《构建儿童友好型城市和社区手册》《儿童友好型城市规划手册》,明确提出了儿童友好型城市的愿景、五大目标领域、九个战略模块和六步认证流程。但由于各国所处发展阶段和社会文化存在差异,儿童友好城市并没有统一的建设标准,而是在联合国儿基会五大目标指引下,鼓励每个国家灵活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战略目标和实现路径,并分阶段推进实施。创建中国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规范和标准,首先要立足国情,体现中国特色,将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与既有政策制度结合起来,发挥资源整合、部门统筹的作用,又要考虑到不同等级、不同规模、不同性质城市所处的发展阶段特征,关注到不同社会属性儿童和育儿家庭的现状与需求。只有与施政体系充分结合,又针对性满足中国儿童的成长需求,才是能用有用好用的建设规范和标准。
记者:据悉,目前,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在全球已获得众多积极响应,中国国内近几年也有多个城市提出创建“儿童友好城市”,对此您怎么看?
于一凡:建设儿童友好城市不仅需要良好的意愿和积极的行动,更需要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和地方政府的行动计划。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对儿童友好城市的认证过程包括六个步骤:地方政府与儿基会签署谅解备忘录;开展儿童权利现状分析;制定战略规划和行动计划;按计划实施相关行动;制定监测和评估的指标框架并开展评估;如达标,获得联合国儿基会正式认可。不仅如此,儿童友好城市的认证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要求城市在儿童权益保障方面做出持续不断的变革。从政策环境来看,我国将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纳入“十四五”规划纲要将成为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无疑将会极大地促进中国城市CFCI认证的进程。从建设基础来看,近年来,全国各地不断涌现的成功实践也已为我国儿童友好城市的创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技术准备来看,近年来我国的学术研究和技术筹备也在不断推进。
付冬楠: 国内长沙、深圳、北京、上海、成都、重庆、南京、杭州等多个城市近几年提出了创建“儿童友好城市”,很多城市开展了类型丰富的实践活动。部分城市将创建儿童友好城市纳入宜居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并开始尝试结合儿童的特点和需求制定战略规划和行动方案付诸实施。已经有中国的城市在联合国相关会议上做过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报告,未来相信一定会有更多的城市成为儿童友好城市,在世界舞台上发声。
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展望
记者:当前,在城市化进程中我国儿童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城市如何才能对儿童更友好?
于一凡:新时代的儿童有不一样的成长环境和发展诉求。成年人为儿童做出的计划和部署不能居高临下,不仅要从空间环境的儿童视角看城市,也要学会从儿童发展的视角拥抱未来。
付冬楠:城市如何对儿童更友好,还要因地制宜,坚持问题导向,根据城市儿童友好环境现状、结合城市发展阶段和经济条件差异,有针对性地制定实施方案,近远结合,分类推进。通过儿童友好最终推动全龄友好城市建设。
记者:怎样才能将儿童友好城市从一个概念变成共识和集体行动?
邱红:一方面要靠政策引领、统一共识,有了政府强有力的推动,自上而下的各领域和各层级实践就有了根本动力;另一方面要扩大宣传、形成利益共同体,让与儿童发展相关的所有政府部门、社会团体、企业、公众都参与进来,自觉地践行儿童友好,才能把概念变成广泛性的集体行动。
记者:如果从母亲的视角,您会对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有什么具体的建议?
于一凡:我的建议主要有两条,一是尚不具备独立出行能力的婴、幼儿需要在家长陪护下从事户外活动,公共活动空间应兼顾儿童游戏设施和家长休息设施的设计,提高亲子活动的品质;二是公共场所应考虑设置无障碍、性别通用卫生间,方便家长照顾异性儿童如厕。
付冬楠:我希望能够加强上学路径的规划和建设,每天能让孩子安全的步行上下学,这是孩子独立探索社区、接触社会的小尝试;同时,需加强公共设施中儿童蹲位设计,我们平时带着孩子上厕所常遇到蹲位过宽的尴尬。在社区中设置自然性的社区公园,可以提供类似攀爬、沙坑活动等更具有挑战性、非标准化的设施。
邱红:由于城市化推进的速度太快了,导致可供儿童安全活动的空间变得越来越少。从儿童和家长的需求来看,缺少0-3岁儿童托育、课后托管服务,缺乏免费的儿童活动场和运动场,育儿成本高、压力大,父母高质量陪伴儿童的时间少,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困扰着大城市中的育儿家庭,所以在城市中生活的每一个人,都应蹲下来从儿童的角度看我们的城市,思考一下如何才能建设一个让儿童快乐、家庭幸福的城市,比如司机在斑马线礼让行人、设计师在建筑景观道路等方案中考虑儿童需求、公园开辟独立的儿童滑板和骑行空间、政策制定者优先征求儿童意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