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PDF版下载

版面: 要闻

开国上将陈士榘之子陈人康:

父亲留给后人的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


    家庭小传

    陈士榘,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上将,湖北荆门人。1927年加入共青团,同年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并入党,是毛泽东同志亲自发展的党员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教育长、解放军工程兵司令员兼特种工程指挥部司令员等职。参与领导国防工程和导弹、原子弹试验基地的建设工作,圆满完成“两弹”基地工程任务,为我国导弹、原子弹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陈姝

    江西井冈山,一个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的圣地。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马兰基地,一个戈壁滩上的“两弹”试验军事纪念地。

    井冈山距马兰基地近4000公里,对于开国上将陈士榘来说,这段路程意义非凡。

    “父亲的骨灰分别埋在了井冈山和马兰基地,这是他生前的遗嘱。”陈士榘之子陈人康感慨,父亲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跟着共产党,跟着毛泽东同志,参加长征、抗日战争、百万雄师过大江等,新中国成立后,又将所有的心血投入到建设国防工程和“两弹”基地,即使在他去世后,他依然要把自己的忠骨与革命事业紧紧相连。可见他心中的理想信仰有多么的坚定。

    入党誓言是父亲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的力量源泉

    1909年,陈士榘生于湖北武昌黄土陂清军的军营里,其父亲陈荣钟是清军第八工程营的工兵管带。1911年,打响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第一枪的就是他所在的第八工程营。

    “在父亲3岁那年,他在爷爷的兵营里看到了天空中的流弹,听到振聋发聩的枪声。”陈人康说,这无形中给了从小在军营中长大的父亲战争的启蒙,在他心中埋下了一颗革命的种子。

    1927年5月,陈士榘在武汉加入共青团,参加了毛泽东同志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三湾改编后,他由毛泽东同志亲自发展为中共党员,并和部队一起跟随毛泽东同志上了井冈山。

    “父亲宣誓入党的情景伴随他的一生,他后来告诉我们,从宣读入党誓言的那一刻起,他就决定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无论遇到多大的挫折,都不改变入党的初心。”陈人康说到这儿时有点儿激动,父亲在他68年的革命生涯中,始终保持一名党员的本色,入党誓言成为他为党的事业不断奋斗的力量源泉。这个源泉,就是信念!

    从参加秋收起义投身革命后,陈士榘在抗日战争时期,活捉了侵华日军的第一个俘虏,参与指挥了平型关战役,歼灭日军1000余人。在解放战争中,他任华东野战军参谋长,参与指挥了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等著名战役。1949年4月23日,指挥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八兵团解放了南京。

    新中国成立后,陈士榘出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首任工程兵司令。1958年初,陈士榘负责组织建设我国核武器研制、导弹发射以及核试验基地。

    “一团巨大的火球腾空而起,犹如阵阵惊雷,雪白的浓雾在空中翻卷,而后,漫漫大漠中冉冉升起了一朵美丽的蘑菇状烟云……”陈人康绘声绘色地描绘着蘑菇云的样子。他说,每当父亲回忆起自己那段鲜为人知的建造核试验基地的往事时,感慨万千。由于当时的特殊背景和严格的保密制度,十万大军默默地开进戈壁荒原,工程交付后又默默地撤离,部队随之改编撤编。他们的名字、业绩至今仍鲜为人知,他们为祖国的“两弹”事业默默无闻地做出了不朽贡献。

    父亲的言传身教成为我人生奋斗的动力

    言传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1968年,陈人康光荣地成为一名工程兵战士。回想自己当工程兵的那段岁月,陈人康自豪地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他是这个家族的第三代工程兵,工程兵的生活非常艰苦,在一线工兵连的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和水泥、挑担子。那时没有机械,官兵们每天都要扛成吨的水泥等建筑材料。

    “我一开始有点儿气馁,就写信给父亲,想换个岗位,没想到的是遭到他严厉的批评,信中写道:我们已经是几代工程兵了,你老子能干工兵,你就能干工兵。农民的儿子能干工兵,你就也能干工兵!”陈人康说,经过父亲的教育,他越来越深刻地理解父亲让他到艰苦的地方接受锻炼,就是磨炼其体魄和意志力,能继承工兵家族的光荣传统,而不是躺在父辈的功劳簿上去吃老本儿,更不能以他的权力去搞特殊化。经过自己脚踏实地的努力,他在部队年年被评为“五好战士”,受到了官兵的认可,并被推选为“五好战士”先进代表,到北京参加工程兵先进代表表彰大会。

    父亲一生清正廉洁,一心为公。据陈人康回忆,在父亲86岁那年,也是他去世之年,他的身上已经浮肿,大家预感到这可能是他人生当中最后的一个生日了。他的老战友、老部下,也包括子女家人,都很想好好为老人家祝个寿。生日这一天,父亲吩咐工作人员端来了一坛清水。他用虚弱的声音给大家讲:“我们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绝不是为了自己的享受,我们共产党人为官就要像清水一样清白。” 就这样,父亲以清水相伴,以茶代酒,度过了他人生最后的一个生日。

    讲好革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是无比光荣的事

    “革命圣地,井冈巍峨。今日重登,激动魂魄。火把犹燃在林间,枪声仍响在深壑。中国式的革命道路,起自井冈山星火;中国式的社会主义,连接这丰碑一座……”这首气势磅礴的诗歌《回井冈山》,是1984年陈士榘回到井冈山后,抒发的肺腑之情。

    对于陈人康来说,这不仅仅是一生投身革命的父亲写下的壮丽诗篇,更是那一代共产党人心甘情愿、无怨无悔为开创的革命事业生生世世奋斗下去的豪情壮志。

    “父亲先前总是说,从来没有想到过要让自己的子女们躺在父辈的功劳簿上享受清福。他说,你们都应该自食其力,本本分分努力工作,努力为人民服务。我们子女每每想到父亲最后的告白,想到他一生忠于党的事业,信守党的誓言,我们一家人都会感受到灵魂的洗礼,父亲留给后人的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陈人康告诉记者,作为开国上将的子女,他们兄弟姐妹六人都是普通人,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努力工作。自己从一名工程兵到大学教师,一步一个脚印,努力践行一名共产党人的理想和信念。

    今年已近七旬的陈人康,看上去精神抖擞,在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道路上一直忙碌着。在井冈山这片红色的土地上,留下了陈人康无数次身影。令他记忆犹新的是第一次带女儿来井冈山,让女儿重温党的誓言,学习革命精神。当时女儿听完,激动地说道“一个真实的爷爷活了起来”。这对女儿的人生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要学习好党史,领悟好党史,弘扬老一辈优秀革命传统。讲好革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是我感到无比光荣的事。虽然父亲那一代人离我们远去了,但他们的光辉人生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激励一代又一代人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砥砺前行。”陈人康信心满满。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