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好的家庭系统,一定是家庭成员在共同成长,每个人都要学会认领和完成自己的功课,同时不去干涉和妨碍他人的功课。
■ 蔷薇
好的家庭关系,不会让每个家庭成员的角色错位,会积极利用家庭的力量和爱支持每个人努力活出自己。
我想做自己,可惜我不能
最近见到一位咨客A女士,她正和丈夫闹离婚,这段婚姻已经千疮百孔,令她精疲力竭。但最后没离成,不是她不坚定,而是父母不允许,觉得离婚“又丢脸又掉价”,跟她又哭又闹,各种哀怨。
她看见父母痛苦的模样,心情很沉重,可同时又深感人生索然无味,状态十分糟糕,甚至有过轻生的念头,但都被自己打消了。原因是她觉得:她的命是父母给的,她要考虑他们的感受。
“我活到30多岁,一直对父母言听计从,从不让他们操心,好好念书、考好学校,大学没谈过恋爱,因为他们不让,毕业后放弃了北京的工作机会,回老家考了事业编制,然后跟他们挑选的对象相亲、结婚。我想让父母开心,几乎凡事都顺着他们,浑浑噩噩地活着。现在我想离婚、想解脱,想做一次自己,为什么就得不到他们的支持呢?”她觉得即使充满绝望和自嘲,最终还是选择了“照顾父母的感受”,扛下所有痛苦,继续为父母而婚、为父母而活。
在传统观念里,“让父母不开心”几乎等同于“不孝顺”,这个罪过太大,很多人都会妥协,妥协的代价就是“放弃成为自己”。
因为成为自己,按照自己的意愿而活,与顺从父母,按照父母的意愿而活,一定会发生某种程度的冲突,这是两个独立人格之间的较量。
这种“孝顺”看似情感浓度大,爱的能量层级却很低:很多时候,缺少了主观意愿,只剩下道德捆绑的压力。也就是说,我爱你,但我是被迫的。
“被要挟”的感觉源于父母的操控
生活中经常会有这样的片段,母亲希望孩子好好读书,一旦考试考砸了,孩子就会经历一顿劈头盖脸的拷问:我花这么多钱供你读书,你为什么不能争气点?为什么不替妈妈想想?
这个场景很具有代表性:先表达自己的“牺牲感”,再以此为筹码,要挟孩子顺从和听话。这就是一种操控,而父母百试百灵的法宝便是,利用孩子的罪疚感。
一旦父母表现出因孩子而痛苦,那么孩子的潜意识会认为,我在现实层面果真给你造成了攻击和破坏。加之父母再将自己“好客体”的部分有意识地强化并表达出来,那么罪疚感的程度会极大增强,有两层核心感受:第一,这一切都是我的错;第二,父母那么好,而我那么坏,我羞耻至极。
为了弱化这种具有摧毁力的情感,孩子只能启用“补偿与抵消”的防御机制,也就是缴械投降,一切顺从父母心意。
遗憾的是,很多父母似乎根本不相信,孩子天然就是爱他们的,并不需要他们这么用劲地去“操控”。
“不信任”可能源于父母自身的脆弱和匮乏,无力与孩子产生深刻的链接,也可能是因为“别有用心”:他们并不想要所谓“天然的爱”,而想要“他们眼里的爱”,即让孩子放弃自我,保持与他们共生,以此来实现他们“再活一次”的愿望。
纠缠共生的结局
我们知道,孩子需要完成个体化分离,心智才能逐渐发育成熟,长成一个独立、完整、有力量的成年人。
纠缠共生对于孩子的伤害是显而易见的:他们失去了真正“成人”的机会,并且将父子/母子关系凌驾于一切之上,始终无法顺利投注到其他关系里,这也注定了他们人生的悲剧色彩。
另一位来访者是个舞蹈老师,平时极度情绪化,热衷放飞自我,呈现出一种很不稳定的人格状态。谈了五六次恋爱,如今结婚生子,也正走向婚姻关系破裂的边缘,且与孩子的关系非常淡漠。她来咨询,是因为最近把工作搞得一团糟,面临被解雇的风险,她由此陷入更大的情绪起伏之中。
如果从她和母亲的共生状态来看,就不难理解现在的局面。
她母亲将自己无法成为舞者的遗憾,投注到来访者身上:从小练舞蹈,独自在艺校度过青春期,后来考上北京舞蹈学院,毕业后进入青年舞蹈团,拿了不少奖,小有成就。
一切均在母亲的安排与掌控之中。她借着女儿,活出了一个理想的自己,而来访者却只剩一具空壳,无力爱自己,也无力建立其他任何长久的亲密关系。
那么,被孩子千依百顺、万般“宠溺”的父母呢?他们快乐吗?也未必,有两点原因:
1.孩子的“反噬”
当孩子的痛苦积攒到一定程度,人生开始失控时,他的攻击性便开始爆发。如果因为罪疚感无法惩罚父母,那么就毁灭自己。上面的两个例子都是这种情况,都想把父母在乎的东西毁掉。
2.治标不治本的伤口
父母的“共生”需求,本就是因为心里有无法愈合的创伤,他们无法活出自己,虚弱的自体需要借力他人而活。来访者“失效”了,意味着她母亲的“第二次人生”也失败了,所有的遗憾和不甘,也许依然烙在母亲心里,得不到解脱。
把痛苦“还”给父母
解局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我们要先尝试从共生之中抽离出来,学会“反操控”。
个体心理学之父阿德勒提到的“课题分离”思想,其实就是实现个体分化的一种方法。比如,在开头的案例中,“离不离婚、做不做自己”是她的课题,“为此感到羞耻、痛苦”是她父母的课题,他们应该分别就自己的课题工作。对于她来说,“如何为自己赋能,摆脱父母的干扰,完成离婚”是她要考虑的,而“如何认识到这些负面情绪的来源,并且尝试去缓解它们”,则是父母需要成长的方向。
在这个视角下,父母不应该干涉她的离婚自由,而她也不需要为父母的痛苦负责,无底线地承接父母的情绪,一味地“溺爱”父母。所有的溺爱,本质上都是在剥夺对方的成长,父母对子女如此,子女对父母亦如此。
一个好的家庭系统,一定是家庭成员在共同成长,这就意味着,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会认领和完成自己的功课,同时不去干涉和妨碍他人的功课。
在这个“分化”的过程中,痛苦是必然发生的,尤其是对于父母而言,他们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失控的愤怒之中。但我们要相信,父母有能力接住自己的情绪,这也本该是属于他们的功课。
当然,也并非完全将父母抛之不顾,除在课题归属上保持“温和而坚定”的态度之外,我们在言语上依然对其保持尊敬,同时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表达对他们的爱。分化后的双方,人格会更加成熟、人生会更加开阔,能帮彼此更好地成长,这才是真正的爱。
(作者系心理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