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家教 PDF版下载

版面: 家教

《未成年人网络素养2020年度报告》发布

青少年网络素养与亲子关系密切相关


    《报告》显示,青少年与父母亲密程度越高,网络素养越高;父母的干预频次与网络素养呈现负相关关系。家庭氛围也影响着青少年和互联网的关系。家长和监护人的监护对孩子网络使用和习惯养成是第一位的。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李雪婷

    据最新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中19岁以下的群体占比16.5%。6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也增设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专章。面对网络的海洋,信息的洪流,未成年人的应对素养如何?在日前举行的“未成年人网络素养高峰论坛”中,一份由北京师范大学发布的《未成年人网络素养2020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给出了具体评分和维度描绘。

    女性青少年网络素养相对男生较高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方增泉介绍,《报告》将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分为上网注意力管理能力、网络搜索利用能力、网络信息分析评价能力、网络印象管理能力、网络安全素养、网络道德素养等六大维度,通过评测,当前我国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平均得分3.54分,满分为5分。“得分处于及格线以上,有待进一步提高。”方增泉表示。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从《报告》中看到,六大维度中,未成年人网络道德得分最高,为3.94分,其他从高到低依次为:网络信息与搜索与利用,上网注意力管理,网络安全认知和行为,网络信息分析与评价,网络印象管理能力。

    分性别来看,女生的网络素养相对男生较好。女生在上网注意力管理、网络信息搜索与利用、网络印象管理、网络道德方面表现相对较好。男生在网络安全认知和行为方面表现相对较好。报告还显示,初中生网络素养整体水平优于高中生,可见网络素养并不会随着年纪增高逐步增高。与此同时,随着每天平均上网时间增长,青少年的网络素养水平是逐渐下降的。

    方增泉向记者介绍,“赋权、赋能、赋义是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的核心理念。”他解释说,赋权,就是要积极主动地赋予未成年人在实践中提升自我发展能力的权利,顺应未成年人在网络世界中探索未知的天性,帮助他们通过网络与现实世界建立与社会的联系;赋能,是一种能力的构建教育,让网络真正为青少年所用;赋义,即在更深层次的价值和意义上进行网络素养教育,使未成年人能够正确认识和理解网络使用的价值和意义,把握网络伦理道德,自觉遵守网络行为规范。

    网络素养教育让青少年拥有丰沛的精神世界

    全国政协十三届常务委员兼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在关注《报告》的同时发现,“从目前的数据来看,我国大多数青少年用户对网络的使用,还停留在功能性的层面上。”

    根据《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18.8%的用户将互联网视为自我表达的空间,而使用互联网进行内容创作的只有11%。在朱永新看来,一方面可能是我们学校教育学习占用大量时间,孩子们无暇进行创意生产;另一方面,缺乏相应数字技术,同时缺乏数字创意教育是很重要的原因。”他提醒大家,网络素养不仅仅要涵盖信息获取、鉴别和网络安全问题,还要关注怎么真正让孩子们享受学习,享受挑战,享受探索。

    腾讯集团副总裁程武也提到,“我们需要共同探索怎样利用互联网培养未成年人的文学素养、艺术素养,让他们拥有更健康更丰沛的精神世界。”朱永新呼吁业界,不仅要从成年人的、审视的、治理的角度研究青少年的网络行为,也需要从青少年自己的、平视的、理解的角度研究他们的网络使用习惯。“只有不断丰富对青少年网络行为的了解,才有可能凝聚共识,找到真正有针对性的网络素养提升途径。”

    家长也应该明确责任边界

    那么,在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提升方面,家长、学校和社会各自能扮演哪些角色?

    记者在《报告》中看到,青少年网络素养的得分与亲子关系有直接密切的关联。《报告》显示,“青少年与父母亲密程度越高,网络素养也越高,在上网注意力管理、网络信息搜索与利用、网络道德方面均表现越好。”另一个方面,父母的干预频次与网络素养却呈现负相关关系。“父母越频繁干预青少年上网活动,青少年在上网注意力管理、网络信息搜索与利用、网络信息分析与评价、网络安全等四维度表现越差。”家庭氛围也影响着青少年和互联网的关系。青少年所处的家庭氛围越好,其在网络素养方面的得分越高。

    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所长认为,在防控未成年人网络沉迷方面,首先责任还在家长和监护人,“之前很多媒体把枪口对准企业和平台,家长和监护人责任才是最重要的,他们的监护对孩子网络使用和习惯养成是第一位的。”

    “95%的青少年主要在家庭场域上网。”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青少年与教育社会学研究室副主任朱迪表示,家庭教育强调以沟通支持、情感支持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她希望家长与时俱进,学习最新的互联网保护模式,通过提升自己的网络素养引导孩子走进安全的网络世界。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少年法律研究所所长郭开元提醒,家长应学习明确监护的职责边界在哪里,孩子权利在哪里。

    “不能一味管控,正确引导才是关键”成为专家学者对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提升的共识。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喻国明指出,网络素养培养、教育、保护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生态。它适用于复杂性的范式去解决问题,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去做所谓的保护,要有更多智慧和技术的投入以及各方面的协同。”

    喻国明提到,要积极构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的生态系统,完善网络素养教育体系,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形成政府、高校、行业组织、企业等共同关注和推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新局面。

    论坛当天,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和腾讯公司社会研究中心共同成立了“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研究中心”,发布了中心首批专家委员名单和首批研究课题,共同推动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生态体系的建构与完善。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