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徐旭
□ 王日东 李结义
她是一名军嫂,为了支持丈夫部队工作,以柔弱双肩,担负起了照顾老人、抚育儿女的家庭重担。
她也是一名人民教师,为了阻断贫穷的代际传递,她放弃优渥的条件和大城市广阔的舞台,毅然返乡任教,在三尺讲台育桃李,以一支粉笔书写了新时代乡村教师的灿烂篇章。
她就是武警四川总队凉山支队某大队政治教导员布哈的妻子——蒋阿呷介布莫,山里的孩子们都叫她阿呷老师。
2011年9月,经过长达三年的爱情长跑,阿呷和布哈步入婚姻殿堂,阿呷也逐渐从一位柔弱的彝族姑娘成长为坚强的最美军嫂。
2017年底,布哈主动请缨担任武警四川总队驻梭梭拉打村扶贫干部,仅用两年时间就带领全村151户607名贫困群众全部脱贫。阿呷也与丈夫一道积极投身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她充分发挥自己学前教育的专业优势,利用节假日到总队援建的武警爱民幼儿园义务支教,成为一名校外辅导员,她说,要用教育的方式阻断贫穷的代际传递,让凉山的幸福之花常开不谢。
每当看到有适龄学生因家庭困难而辍学,她总是心急如焚,夫妻双方先后从工资中拿出10余万元作为助学金。在她实际行动的感召下,身边的朋友、亲戚纷纷行动起来,捐款捐物、出钱出力。
在她与布哈“组团”扶贫的不懈努力下,30余名彝族学生得以继续完成学业,其中两人考上大学、1人考取研究生,1人学成后返乡创业同样投身到乡村振兴的大潮中。
阿呷和布哈在日常生活中举案齐眉,扶贫事业上他们更是志同道合,阿呷与布哈作为学成归来的大凉山学子,他们有着共同的愿望,就是帮助曾经“一步跨千年”的家乡拔掉穷根、与全国其他地区一样奔向小康。
在扶贫的道路上,阿呷以“巾帼不让须眉”的担当,谱写了一段夫妻同心、协力攻坚的最美佳话。当得知凉山州招聘特岗教师时,阿呷选择返回彝乡报考并选了甘洛县最偏远最艰苦的蓼坪乡拉埔小学。在拉埔的6年,她始终全身心投入教学事业,1米63的身高最瘦的时候只有76斤。
在学生们眼中,阿呷不仅是一位好老师,更是一位好“妈妈”。班上的学生大多家境贫寒,有的甚至连一件合身的衣服都没有,阿呷就发动家庭条件好一点的家长捐出旧衣物,亲自洗净消毒后送到需要的学生家里。
学生加洛巫牛的母亲去世,父亲又沾染毒品,年幼的他被迫辍学。阿呷了解到情况后,第一时间自掏腰包让他背起书包上学。为了最大限度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她并没有以个人的名义捐款,而是以“乡里来的奖学金”之名每年资助500元帮助他继续学业。
暖心的阿呷还组织班级为巫牛过集体生日,让他在温暖的关爱下重拾生活和学习的信心。由于学校偏远,学生们经常给住在学校的阿呷带来土豆、萝卜、白菜,春暖花开时还在上学路上采摘各种野花送给他们的阿呷“妈妈”。
在扶贫一线的阿呷深切地体会到思想扶贫的重要性,她常说要坚持扶智与扶志相结合才能彻底挖断穷根。
就读于成都体育学院的吉处金珠家境贫寒,因父亲病故,勤奋好学的吉处金珠不得不放弃学习。阿呷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将她作为重点扶助对象,先后几十次上门家访,给吉处金珠送去了精神上的抚慰和经济上的援助,并帮助她规划人生道路。阿呷鼓励她大胆追寻人生梦想,用行动直面挑战,用努力战胜贫困。而今,即将研究生毕业的金珠决心投身大凉山的教育事业,成为拥有和阿呷、布哈相同理想的优秀青年。
这些年,阿呷始终不忘育人初心,以蜡炬的情怀、慈母的心态、园丁的精神,哺育学生的知识渴望、照顾学生的生活起居、启蒙学生的人生梦想,先后被评为“优秀辅导员”“优秀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