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时讯 PDF版下载

版面: 时讯

北京

尊重孩子选择成家长普遍共识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韵曦

    6月7日,2021年全国高考正式拉开序幕。今年,报考人数再创历史新高,共有1078万名考生赶赴考场。其中,北京市高考报名人数为51738人。

    7日一早,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来到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望京校区)考点门口,感受现场紧张而有序的高考气氛。

    考场门口,前来送考的家长群中再现旗袍、红衣,为孩子们加油鼓劲,希望他们旗开得胜。交流中记者发现,学生们对高考的认同感大大提升。

    就读于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国际部的张馨元已经收到了多伦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当天,与同学约定好的她特地穿着旗袍前来送考。她告诉记者,由于错过了去年11月份的高考报名,她今年没能参加高考,“感觉很遗憾,明年如果能回国,一定报名体验一次。”

    今年是防疫高考第二年,艺考生们仍需通过线上提交作品、在线考试等技术手段艺考。考场外,不少家长“吐槽”辅助孩子线上艺考的经历。

    一位家长告诉记者,自己的孩子是动画艺考生,却因线上考试时没有记准考试规则,没能当着摄像头封卷,而与心仪的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失之交臂。

    今年也是北京新高考的第二年。自2020年起,北京高考实行“3+3”新模式,传统的“文理分科”被取消,“走班选课”成为学生常态。

    那么,新高考改革以及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是否减轻了学生的高考压力、拓宽了学生自主性发展之路呢?带着这一问题,记者在现场采访了不少送考老师和家长。

    “早饭吃了吗?昨晚睡得好不好?”每当看到自己的学生向考场走来,有过十多次送考经历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附属中学高三数学教师、德育主任姜国总要细致过问。提到学生们的高考压力,他告诉记者,“从新高考趋势来看,国家所需人才的标准向多样化、专业化发展。同时,现在学生们都是走班选课,选择的都是自己喜欢的科目,报考志愿的选择空间也更大了,所以可以说学生们的压力整体减轻了一些。”

    今年47岁的邓女士曾在1993年参加高考,在她看来,通过高考考上大学,确实是改变人生命运的事情。但自己的高考经历如今并不能为孩子提供参考,因为“时代变了”。

    赵女士的儿子就读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将台路校区),她告诉记者,自己并不主张孩子非得参加高考,但“孩子一定要参加高考,他认为高考这个形式很好,想在国内上大学,并且受老师影响,将来也想当一名教师。”

    “随着高考改革,孩子班里很多同学选择了高考提前批,还有的初中阶段就选择了职业教育。”一路走来,赵女士逐渐认同,“中国不缺少大学生,缺少的是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应鼓励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道路,立足兴趣发挥特长”。

    采访中,家长们纷纷表示,面对高考,家长应保持平常心态,更多尊重孩子的意愿。

    “作为家长,都想给孩子铺一条顺畅的人生路,提供一些建议。之前也希望孩子能学医,但孩子高一尝试了一年化学科目,结果并不理想,最终我们还是尊重了孩子的意愿。”家长方女士告诉记者,女儿在高二时选择当美术艺考生,爸爸一度不太理解,“我说:孩子大了,对学校、专业都有自己的研究和计划,不管结果怎么样,孩子奔着自己的理想去努力,就有收获。”

    家长吴女士的女儿也是艺考生,“她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爱好美术,学习也很努力,整个高中都过得轻松、积极、乐观,如今也拿到了意向学校的合格证。”在她看来,“每个孩子将来都会走进社会,都有自己的生活和位置,人生的幸福也不一定靠高考来决定,家长没必要太焦虑”。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