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在重庆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重庆市各级妇儿工委及各级妇联组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妇女儿童和妇女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重庆提出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不断优化妇女儿童事业发展环境,努力推动妇女儿童事业迈上新台阶。1600万巴渝姐妹与时代同发展、与祖国共奋进,撑起了重庆高质量发展的半边天!
妇女儿童事业发展“硕果累累”
健康水平再上新台阶。人口素质和儿童健康水平大幅提高,健康领域核心指标均提前达到纲要(规划)目标。妇女常见病、多发病得到有效防治,妇女平均预期寿命延长至80.87岁(2019年数据),孕产妇死亡率降低至9.52/10万,新生儿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等核心指标分别下降至1.69‰、2.92‰和4.69‰,孕产妇产前检查率达98.29%。
教育保障达到新水平。全市各级各类教育实现协调发展,全市有幼儿园5704所,其中公办幼儿园2199所,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90%以上,学前教育普惠率巩固在88.3%以上,“入园难”“入园贵”现象逐步缓解。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5%,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为99.99%、99.86%,连续十年巩固在99%以上。高中阶段入学率达98.48%,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2012年的34.1%提高到2020年的53.3%。建成市级示范性家长学校590个,建立1.54万个家长学校和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点。
权益保护走出新路子。区县110报警中心,街道(乡镇)平安办、派出所,村(社区)综治中心、警务室家庭暴力投诉中心,实现全覆盖,设立妇女儿童法律援助工作站1408个,维权服务网络更加健全。52万余名困难妇女儿童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农村留守儿童数降至18万人,均纳入有效监护范围,特殊教育学校达39所,实现特殊教育学校全覆盖,97.5%适龄残疾儿童如
期入学。建成0~6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定点康复机构161家,较2012年数量翻了三番。
发展环境实现新跨越。儿童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学校、家庭、政府、社会共同参与的儿童关爱体系更加优化。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均超过99%,累计出版各类少年儿童图书超过1000万册,儿童公共文化服务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全市累计举办青少年科技竞赛1600余项,青少年参加科技竞赛超2100万人次。城乡社区建成妇女之家1.4万余个、儿童之家1.1万余个,覆盖率分别达100%和97.68%,儿童之家规范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全面小康路上妇女“一个不少”
“我这辈子还有机会走出国门,向世界推荐自己亲手制作的产品,这在过去根本不敢想!”重庆市石柱县中益乡建峰村绣娘张玉芳带着自己制作的手工产品到新加坡开展非遗宣传时感慨万分。
张玉芳肢体4级残疾,几年前,孩子还小,丈夫重病,她的家成了精准脱贫的重点帮扶对象。2019年,张玉芳参加了市妇联的脱贫技能培训,加入绣娘队伍,现在不仅每月可拿到最高2000元的计件工资,还成为夏布产品的销售员、非遗传承的讲解员。
脱贫致富的张玉芳只是重庆如期脱贫妇女的一个缩影。在重庆市委的坚强领导下,重庆市各级妇联干部、妇联执委尽锐出战,攻坚克难,强力推进三大工作,助力89.3万建档立卡贫困妇女全部如期脱贫,与全市人民群众同步迈入全面小康。
坚持扶志扶智,贫困妇女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广泛开展“巾帼心向党”“百千万巾帼大宣讲”“思想政治引领第一课”等主题宣传活动14.56万场,举办“巾帼脱贫进行时”“决战脱贫奋斗有她”“姐妹携手 同奔小康”等主题展、报告会近1000期,线上线下引领1200余万人次妇女感恩奋进。开展“巴渝巾帼培训进乡村”“巾帼脱贫技能大培训”“巾帼培训网络学”2000余场次,受益妇女84.7万人次,全覆盖有参训意愿和从业能力的贫困妇女。
加大产业助推,贫困妇女群众脱贫根基夯实稳定。累计培育巴渝“巧姐、网姐、大姐”10.6万名,成功打造“手工制作、农村电商、家政服务”三大巾帼脱贫产业品牌。发展巾帼农家乐、巾帼家庭农场、巾帼专业合作社等2.5万余个,建立国家、市、区县三级示范性巾帼脱贫基地、巾帼扶贫车间、巾帼家庭工坊4762个,推动发放妇女创业担保贷款196.67亿元,扶贫产业到户带动46.7万户妇女增收脱贫。
关爱民生福祉,贫困妇女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1+1+N”帮扶模式,投入2172万元项目资金开展心理团辅个辅,全覆盖帮助困境儿童健康成长。1.71亿元贫困母亲“两癌”救助金救助患病妇女1.28万人。9335万元“爱心体彩·困难儿童重大疾病
救助金”“暖心关爱包”等项目资金,温暖留守儿童、残疾妇女等特殊困难群体122万余人次。筹资4565万元,在元旦、春节、端午、中秋等节日慰问困难妇女儿童34万人次。2182万元对口帮扶资金全面完成开州区对口帮扶和鲁渝巾帼扶贫协作。发动240余万妇联执委、巾帼志愿者参与防疫救灾,服务妇女861万人次,助力战“疫”战贫战灾同步推进。
妇联改革走出“新路子”
2019年11月,重庆购物狂网络妇联正式成立,通过选举产生了13名执委,她们都只有一个身份“资深网友”,现实中她们有的是高校教师、律师、公务员,有的是资深博主、网络大V。
“购物狂平台近600万女粉丝,为加强对她们的引领服务联系,我们在重庆市妇联的指导下成立了第一家网络妇联,让广大女网友有了真正‘娘家’。记得2019年,观音桥商圈一位疑似精神异常的母亲带着5个月大的婴儿,母子俩饥寒交迫。我们立即发挥网络妇联的圈群力量,及时发布事件真实情况和相关部门对该母子的帮扶救助措施,引导广大网友纷纷为党和政府点赞。我们就这样当好妇联的‘耳、眼、嘴’,让广大女网友有困难、有问题想得到妇联、找得到妇联。”购物狂妇联相关负责人说。
重庆购物狂网络妇联是重庆市妇联改革的一个案例。近年来,重庆市妇联持续在建机制、强功能、增实效上下功夫,出台了深化妇联改革“6+1”系列制度机制等20余个改革文件,实施了“三建五亮”行动,开展了基层阵地规范化建设,有效激活了基层妇女工作新活力,在改革中书写了合格的“妇联答卷”。
改架构设置,把组织建到妇女身边。为扩大组织覆盖,重庆市妇联打破传统组织架构,从横向破覆盖盲区,纵向破延伸难点,立体破构架不全入手,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让妇联组织成为妇女姐妹身边的“家”,全市建各级妇联组织1.7万个。广泛在城市楼栋、社区网格、村民小组以及商贸区、旅游景区等建立各类妇女小组5.6万个。试点推进在下属单位较多的部门建系统妇联,如万盛经开区所有妇女人数30人以上的机关事业单位和学校全面成立妇联组织。在女性集中的购物网站、网络作家协会、行业商会等新领域建妇女组织1188个,扩大引领服务联系的领域。
改工作队伍,把关爱送到姐妹心里。基层妇联执委流动性大、持续发挥作用难,一直是妇联改革的难题。重庆市妇联通过实施“一季一议、半年一述、一年一评”“三个一”工作机制和“五亮”履职法,落实妇联执委七个一联系制度,把妇联组织的关爱和服务送到妇女姐妹身边。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各区县妇联执委组成“姐妹帮帮团”等深入村社区开展疫情排查252.7万人次;发动基层妇联执委担任“爱心妈妈”,为困境儿童、留守儿童解难题,送去党和政府的关怀温暖,进一步引领妇女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改方式方法,把工作延伸到每个角落。出台规范化管理办法和社会化项目运行制度,常态化举办“公益新时代凝聚她力量”社会化项目发布会,整合资金5760余万元,实施社会化项目527余个,引领服务联系600余家女性社会组织。建立健全预防性侵未成年人、保护未成年人人身权益“五项机制”,婚姻家庭纠纷预防化解机制,一站式人身安全保护令申请工作机制等,坚持24小时妇女儿童舆情监测,把维权服务做到妇女群众心坎里。大力实施“家家幸福安康工程”,贯彻实施《重庆市家庭教育促进条例》,10万场家庭教育讲座惠及千万家庭,培育115个全国及市级基地,1.7万场家庭助廉立德活动植廉于心,绿色家庭创建活动755万人次参与。
改阵地建设,把服务做到最后一公里。坚持特色建“家”、规范管“家”、常态用“家”,在妇女之家全覆盖、儿童之家覆盖达95%的基础上,投入2000万资金,统一标准建设规范化妇女之家、儿童之家2000个。开展100个示范妇女之家、100个示范儿童之家命名工作,探索妇女之家“五心暖家”、儿童之家“四园”模式,提升阵地服务水平。因地制宜建设“妇女微家”,开展微厨艺、微书法、微阅读、微艺术等各类活动30000余场次,真正实现服务零距离、关爱帮扶无缝隙。
全国三八红旗手、基层妇联主席任登秀:用“绕指柔”功夫化解基层矛盾
“我看今天哪个敢动我?”开州区竹溪镇春秋村,一个满脸怒气的妇女挽起袖子边说边跳上了正准备施工的挖掘机,使得征地拆迁的施工队寸步难行。这名妇女情绪激动,是因为征地拆迁禾苗补偿没有达到她的期望,试图阻止拆迁施工,村镇干部想尽了办法,她也不肯配合。眼看矛盾越来越激化,现场维护秩序的干部立即拨通了村妇联主席任登秀的电话。任登秀赶到现场,看见陈大姐,并没有严词呵责,反而哈哈地笑起来,她一边笑,嘴里还小声说着:“陈妹子,快起来,有啥事跟我说,真要是补偿不合规少了你的,我帮你讨。”色厉内荏的陈大姐一下子软了下来,悻悻地离开了工地。就这样,妇联主席任登秀的一笑、一扶、一细语,春风化雨般地化解了基层矛盾,从此,陈大姐再也没到工地上去闹,家里有什么事情也喜欢给任大姐摆一摆,聊一聊。
在重庆市各村社区,这种借助妇联执委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以“绕指柔”功夫化干戈为玉帛,化解基层群众矛盾,助推基层社会治理的事例屡见不鲜。
除了要会“绕指柔”化解矛盾的功夫,还要能“春风化雨”把妇女姐妹们凝聚起来,带领姐妹们增收致富。原来任登秀是竹溪镇上有名的蔬菜种植大户,当选为村妇联主席后,积极带领留守妇女、家庭困难妇女组成“红娘子”互助组一起种菜,成了姐妹们心中的致富带头人。她利用跟妇女姐妹在田间地头劳作的机会一起话家常解困惑,渐渐地成了姐妹们的知心大姐,哪家婆媳不和了,哪家夫妻闹别扭了,都会来找她评评理。“现在我们都晓得妇联,还有姐妹微信群,有事情我们第一时间想到找妇联。有什么心里话,都愿意跟执委说一说,执委真正成了妇女姐妹的‘娘家人’!”这就是改革后,妇女群众对村妇联的印象。
“以前我这个村妇代会主任,就一个‘光杆主任’,许多工作根本无法开展。后来,村妇代会改建妇联,把热心又有号召力的妇女姐妹吸纳到村妇联执委队伍中来,一帮子人在一起,有事情大家一起商量做,村妇联工作力量增强了,活动也更丰富了,妇联的影响力也更大了,不管是村‘两委’,还是妇女群众,有什么事都能想到妇联,这让我们很有成就感。”任登秀自豪地说。
不仅是竹溪镇,重庆市各个村社区都通过改革,壮大了妇联队伍,将辖区内女能人、女大户等优秀女性吸纳为妇联执委,分别建立了自己的“朋友圈”“姐妹群”,把村里的妇女姐妹都联系起来了,建起了基层妇联工作的最大同心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