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女界 PDF版下载

版面: 女界

戎冠秀之孙女李秀玲:

爱国拥军的家风影响一代又一代人


    家庭小传

    戎冠秀,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她是享誉全国的爱国拥军模范,被誉为“子弟兵的母亲”。1949年,出席全国第一次政治协商会议,参加开国大典,并受到毛主席亲自接见。先后当选为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妇女第二、三、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2009年9月,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戎冠秀对晚辈的影响深远,三子参加抗美援朝牺牲在战场上,孙辈、曾孙辈当中也有多人穿上军装,他们始终延续着爱国拥军的家风。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陈姝

    “我唱晋察冀,山红水又清。山是那么红,水是那么清。战士给她火,火把灯点明,她又举灯来,来照八路军。有人问:灯叫什么灯?有人答:军民一家灯……”这首《戎冠秀赞歌》常常被戎冠秀的孙女李秀玲在平日里不经意哼唱。

    “唱歌也是一种缅怀,尽管奶奶已经去世32年了,但是她的音容笑貌始终刻在我的脑海里,她对我的教导我也一直铭记在心。与奶奶一起生活的那些时光,永远值得我怀念。”在北京西四环的一栋居民楼里,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见到了李秀玲,她的话语间时刻透露出对奶奶的崇敬。无论是在炮火硝烟的年代,还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和平时期,奶奶把自己的一生同党的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用自己的博大胸怀给千万个子弟兵温暖的母爱。

    满腔赤诚支援抗战

    “这是我奶奶在全国英模会上的一张照片。”李秀玲把手指向了贴在客厅墙上的一张黑白照。只见照片中的戎冠秀目光和蔼,笑容慈祥,胸前佩戴着大大小小的奖章十余枚。

    1896年,戎冠秀出生在今河北省平山县胡塔沟村的一个贫苦雇农家庭。

    “从小饱受饥饿之苦,缠过小脚,15岁时,与爷爷李有组成了一个小家庭,别看她是一个小脚女人,但是干起活儿来,很多男同胞都比不过。”李秀玲说。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戎冠秀所生活的平山县成为抗日根据地。

    1938年,渴望走出苦难生活的戎冠秀,在丈夫李有的介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奶奶识字不多,但是入党誓词都认得,每个字她都记在了心里。奶奶入党宣誓后,就感到找到了组织,有了靠山,好日子有了希望。”李秀玲说。

    心中有信念,行动有力量。戎冠秀积极投入革命工作中,当时担任平山县下盘松村妇救会会长、乡妇救会委员等职务,为八路军筹备粮食,带领全村妇女办起了识字班,种棉花、纳布鞋,积极参加妇救会的工作,反对封建,争取男女平等的权利,为抗日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据李秀玲介绍,抗战时期,下盘松村是八路军供给部、被服厂所在地,设立了八路军的伤病员转运站,也正因为此,奶奶用自己的真情和大爱,救护了无数的八路军伤员。

    “奶奶曾经在三天三夜没有合眼的情况下,将一名头部有六处刀伤、五天五夜没有吃任何东西、生命垂危的八路军伤员救活了。”李秀玲说,奶奶对待八路军官兵比亲生的孩子还要亲,服侍伤员非常细心,有的伤员伤势严重,难以咽食,她就把窝窝头用嘴嚼烂,口对口地喂伤员,天气冷了,奶奶就把闺女过冬的棉袄撕开,把重伤员负伤的双脚紧紧地裹起来。

    “奶奶曾组织平山县的乡亲们用一天的时间,为八路军兵工厂筹集小米2000斤、玉米面2000斤、菜油200斤、大盐粒100斤、醋100斤、碱面100斤、肥皂50箱等。”李秀玲感慨道,这一串串数字都凝聚了奶奶支援抗战的满腔赤诚。

    1944年2月,戎冠秀被授予“北岳区拥军模范——子弟兵的母亲”光荣称号。同年12月,在晋察冀边区召开的第二届群英会上,戎冠秀又获得“劳动英雄”的称号。

    “奶奶是从战火年代里走出来的伟大女性,之所以说她伟大,就是在于她作为一名农村妇女,对党、对人民军队、对广大百姓心怀大爱,用自己的赤诚之心干好革命事业。”李秀玲介绍,即使在改革开放后,年逾八旬的奶奶依然积极参加家乡的建设事业,多次向边防官兵赠送锦旗,给官兵写慰问信,鼓励他们安心服役,卫国戍边。

    爱国拥军的家风代代传

    “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这首在抗战岁月中广为流传的“平山支前民谣”,真实反映了平山人民与八路军官兵之间的鱼水深情。

    李秀玲介绍,1946年,为了响应上级的征兵工作,奶奶第一个站起来发言,她说:“我有3个儿子,都报上名,让上级去验,验上哪个哪个就去,都验上了就都去,如果不嫌我家老汉李有老,叫他也给咱八路军喂马去!”只要能够为祖国、为军队贡献力量,戎冠秀一家都竭尽全力。

    “三叔李兰金应征入伍,参加了抗美援朝,不幸的是牺牲在战场上。奶奶得知三叔牺牲的消息时,就说‘孩子是自己的,更是国家的,为国牺牲是光荣的’。”李秀玲说,“奶奶把失子的悲痛放在心里,化为一股为党为国尽忠的信念。”

    “后来我的哥哥李耿成在北京当兵,给毛主席站岗,奶奶知道后特别高兴。”李秀玲说,“哥哥在部队很努力,是当时连队第一批入党的”。戎冠秀对晚辈的影响是很大的,不只是孙辈中有多人穿上军装,曾孙辈当中也有人穿上了军装,他们始终延续着爱国拥军的家风。

    言传身教影响一代又一代人

    “我们从小跟着奶奶长大,在我们面前奶奶从来不主动讲她拥军支前的故事,奶奶为人谦逊、勤劳节俭,她总是用行动来教育我们。”李秀玲告诉记者,新中国成立后,奶奶去北京参加全国人大会议,骑着小毛驴到县城都要舍近求远地去找亲戚家的毛驴,不肯用公家的。上级发给奶奶一套灰咔叽布制服,她只有进省城或者上北京开会时才舍得穿,平时总是穿着打补丁的衣服。

    戎冠秀言传身教的影响是深远的。“吃饼不能剩块,吃饭不能剩底,吃米不能掉米粒。”李秀玲平静地说道,这三句话深深地印在李家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

    “回想我出嫁的时候,奶奶提倡节约办婚礼,不许要一分钱的彩礼,她说嫁给解放军她很放心。我的婚礼就买了几斤糖果和瓜子,招待身边的亲人和朋友。”李秀玲说,奶奶为人朴实,无形中也教会她为人处世的原则。

    已过花甲之年的李秀玲,依然不忘传承奶奶留下的革命精神,她在全国各地宣讲奶奶爱国拥军的故事。孙子刚刚学说话的时候,李秀玲就教孙子唱起那首“我唱晋察冀,山红水又清。山是那么红,水是那么清。战士给她火,火把灯点明,她又举灯来……”

    如今,前往戎冠秀故居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戎冠秀爱国拥军、艰苦奋斗的精神犹如下盘松村山崖上的一棵棵青松,巍然屹立,万古长青。她的光辉事迹被编写成传记、歌剧、话剧、戏剧、电影、电视剧等,在祖国大地上世代传唱,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前行。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