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丽婷
每天吃过早饭,39岁的杏梅把孩子送到学校,就到离家5分钟路程的曲周县昊岳发制品加工厂做工。
“丈夫在外打工,我在家既要带孩子还要顾着农田。来这里上班后,这两件事情都不耽误了,灵活、便捷,每个月我还能挣2500元。”杏梅喜滋滋地说。
记者看到,偌大的厂房里,有30多名妇女正在忙碌,拉发、压发、缝纫、称重等,不同的人做着不同的活计。就连60岁刚退休的小学老师陈秀玲也过来打工,“享受劳作的快乐”。她说:“现在农业机械化了,种地不需要多少人力了,这种简单、环保的加工厂挺适合农村妇女就业挣钱!”
把这样便利的加工厂带到“家门口”的是“85后”刘瑞曲。中学毕业的她,19岁到了山东一家发制品公司上班,从最基础的工序做起,几年里熟悉了假发制作的各道工序。
2010年,河北省曲周县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出台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在县、乡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已结婚生子的刘瑞曲把当年打工时的“老东家”引到了自己家门口。
“起步时是租的厂房,招了二三十个工人在小院里加工。”刘瑞曲介绍,10年时间,加工点变成了加工厂。“现在是一个总厂带四个大加工点和十几个村里的小加工点。总厂工人已经有五六十人了。大加工点覆盖到馆陶县、肥乡区等。小加工点就做一两道工序,带动了七八百名妇女做工。”
肥乡区北口村的朱丽萍是加工厂的受益者之一。结婚前她曾在青岛、昆山打工,有孩子后便不再出去打工了。刘瑞曲的加工厂建立后,朱丽萍开始领活儿,带着5个妇女在自己家里做。因为技术好,今年被刘瑞曲特地选到了厂里,成为技术班长,负责产品的打样、验货等。“在这里,老板每月给我开工资3000元,家里还有7台机器也不停。”
正因为有了一份很不错的收入,朱丽萍把两个孩子都送到了私立学校读书,“小学一年1万元,初中一年1万多元。”这份工作不仅给家庭带来经济收入,也改变了丈夫对待家庭的态度,“无条件支持我,我忙时他也开始做饭做家务了。”几年下来,小家庭在县城买了100多平方米的电梯楼房,生活质量、过日子的心气儿越来越足,“再攒攒钱就换个好车。”朱丽萍有些骄傲地说。
聚沙成丘。刘瑞曲介绍,加工厂都是订单生产,不用考虑原材料采购和商品销售。每年生产假发套200万~300万件,销往美国、欧洲、非洲市场,一年产值达到2000多万元。
去年冬闲,曲周县妇联根据当地妇女群众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办起了留守妇女和贫困妇女培训班,请刘瑞曲传授假发加工技能,5个乡镇将近40个村子近千人参加了培训。
袁庄村的秦文丽就是去年参加培训后办起了一个假发缠棍加工点。“不到半年的工夫,我这里就有50个人跟着学做,有70多岁的老人,也有孩子几个月大的宝妈。她们得空儿了就过来,有的还可以拿回家做。”记者看到秦文丽把一绺绺假发娴熟地缠到棍子上,或坐或站或走,啥也不影响。“做的好了,一个月稳挣2000元。这得感谢妇联,感谢加工厂。”秦文丽说。
记者采访的前一日,正是刘瑞曲给女工们发工资的日子。刘瑞曲清晰地记着女工静花,对她说:“咱们去买金耳环吧!”
静花结婚后十几年一直赋闲在家,大小花销都得伸手向丈夫要,自从去年到加工厂做工后,不仅不和丈夫要钱了,每次丈夫给她零花钱时,她能理直气壮地说“我自己能挣!”她曾嬉笑着嗔怪老板刘瑞曲:“真是烦你!带的我这么愿意干活儿。”
每每看到静花和姐妹们领到工资后的神情,刘瑞曲暗暗对自己说:“我要办好这个加工厂,让这个活儿在我们这里扎根,覆盖更多的村子,让更多的妇女姐妹们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