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常说“老有所乐,老有所养”,不正是从自己出发,尽情燃烧爱的力量,去寻找一段快乐与尊重相伴的旅程吗?
■ 口述:陈少勤 当代艺术志愿导览员 ■ 记录:徐阳晨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一老一小成了艺术馆里的“名人”
我叫陈少勤,今年71岁。我这个年纪了,为什么还会着迷于当代艺术,有幸成为中国年龄最大的当代艺术导览员呢?现在回想起来,仍觉得这段渊源很奇妙。
和普普通通老年人一样,我退休后从福建来到北京带孙女,每天除了做家务,就是接孩子上下学。但是我很热爱艺术,对北京深厚的文化底蕴打心眼里崇敬、向往。吴冠中有句话,对我触动很大:“现在中国的文盲不多,但中国的美盲成千上万。”我是老初中生,没学过美术,一直是我的遗憾。
来到北京后,我就经常带孙女逛798艺术区,发现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活动丰富,绘画、电影、装置等艺术元素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我们几乎每周都会去尤伦斯打卡,看展七年,几乎是风雨无阻。渐渐的,我们这一老一小成了艺术馆里的“名人”。
深耕自己的艺术基本功
2016年,尤伦斯观众体验部负责人联系我,邀请我加入导览员团队。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是高兴,因为我从来没想过以自己的条件,还可以和年轻人一样,去尝试一份与艺术有关的工作,这是很难得的机会。但我既没有进行过专业培训,也没有天生的好口才,我的讲解观众愿意听吗?
馆里给的讲解资料是30多页,我会自己查资料,做功课,准备将近50页甚至100页的解说稿及相关资料;我对于不熟悉的作品展,创作者,一一详细地查阅资料,充分理解艺术家的背景、创作年代,尤其是挫折经历,挖掘这些作品背后的故事。很多时候,我的一场导览时间都会延长至一个半小时,不仅仅是完成任务,我更希望观众能得到“最好的艺术回报”,在我的讲解中能收获思考和力量。为了吸引观众,我一开始就站在观众的角度,定位自己的讲解风格。我经常琢磨:如何能把艺术赏析语言通俗化?如何把作品的现实寓意讲明白?如何能做到逻辑清楚,语言平实?这其实也在考验一名导览员的人生阅历和共情能力。
最近年轻艺术家曹斐的时代舞台展推出,她的作品聚焦现代人的精神状态,把现实和虚拟做了融合和对比。她的纪录片《谁的乌托邦》中,讲述了小小的工厂里学历不高的年轻人对梦想的渴望;还有一幅作品讽刺现实,办公室里的白领都变成了人模狗样,一天到晚互相狂吠,厮打,谄媚领导。现在的年轻人物质上富裕了,但就像作品所表达的,“精神被虚拟和现实挤压给稀释了”。我在做导览时以自己的经历告诉年轻人,物质上的穷不要紧,人在任何时候都要有理想。回想我们的过去,很穷,但一直抱有想改变命运的决心。我鼓励参观的年轻人,打开眼界,不要纠结于小的挫折,要有远大的愿景,人生还有那么多美好年华在等待他们。
我的讲解始终与观众相连
今年底,将是我“入行”的第五个年头,累计服务时间将达到3000个小时。我最为之自豪的是,从我参与的第一次展览到现在,没有请过假,还帮很多人代过班。很多人问我:“您这么大年纪,做这份工作会不会吃力?”我的回答是:不会,而是一种享受。能在这么好的环境与美同行,实属幸运!
我想,这和我的经历有关。小时候因为会打乒乓球,我被调到了厦门市最好的学校学习,后来经历了上山下乡,最后被分配去当工人。30多岁时,自学外语,通过了外语大学专科自学考试,进入了外贸公司,一点一点接触自己不熟悉的业务,最终做到了公司的业绩前三。我时常对自己说,“如果想做一件事,那总得做出一点名堂来。”我想,当艺术志愿导览员,就是我人生中的最高成就。
很多人来看展,听我讲解,是因为好奇,没见过“这么大年龄还在讲艺术”的老人,后来他们都成了我的“粉丝”。因为阅历不同,讲解的方法也就不同。我记得有一位中年人说,“您是我们的榜样,我们都感觉有中年危机了,但是在陈阿姨面前,说老了会觉得羞愧。”有一次,一个孩子悄悄贴着我说:“你是全世界最美的奶奶!”甚至还有观众和我合影,回去发朋友圈赞誉我是 “全宇宙最棒的导览员”…… 很多观众都反馈:“听陈老师讲艺术,通俗易懂,很接地气,男女老少都喜欢。”
很多人都是“回头客”,听了我的讲解后觉得很过瘾,第二次、第三次再带着爸爸妈妈、亲戚朋友过来。现在,也有很多单位预约我为他们做“团队导览”,有时候订单应接不暇,对方会很照顾地问我,“陈阿姨,您看时间是否可行,累不累?”只要时间上不冲突,我都会一一答应。记得有位澳门来的参观者,对我说了一句话,“如果不是您优秀的讲解,我没办法把曹斐的作品了解得更加深入,今天我读懂了艺术家,也读懂了陈阿姨。”那一刻,我百感交集。
现在,我的生活很充实,并且有着从未体验过的成就感。在这样的一个年龄,跨界研究艺术作品,和观众一起做精神层面的交流和升华,并为之深深着迷。如果你问我老年人的生活应该是什么样子?我觉得爱好是第一位的,哪怕是养花种草,逗猫遛狗,都不能只宅在家里看电视,玩手机,局限于家长里短的琐事。老年人更需要开阔视野,多和人沟通、交流,培养看书、摄影、旅游等爱好,这样的晚年生活才会拥有真正的自在、随心。
我50多岁退休,从不知道“当代艺术”到成为艺术馆会员,是依靠每一次讲座、每一部作品的学习积累。这就是艺术的熏陶,所有的爱好都需要时间的叠加,正因为坚持才能获得肯定和尊重,这和年龄无关。
我的“老年创业”
从去年开始,我有了新的角色,“hi艺术”媒体邀请我担任评委,评选全国优秀艺术家和全国优秀博物馆、美术馆。这些评委中,我是唯一的非艺术圈人士,我实际上代表了资深观众在评价艺术作品,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我的讲解始终与观众相连,为大众的审美理念和艺术需求发声。
在未来,我萌发了一个新的想法:自己组建一个导览项目,叫“陈阿姨带大家逛798”。798的画廊、艺术馆有100多个,许多人都在问,“来了798到底怎么看,怎么玩?”我每期会挑选五六个景点,带大家有目的,有背景的去“逛艺术”。这个想法也得益于大家的鼓励,许多粉丝强烈要求,“陈阿姨,您能不能找几个特别有意思的地方,带我们深入游学?”我自然十分乐意,这是多好的美育生态啊,现在去培训机构学习画画动辄就几千上万,孩子未必能学得进去,我特别希望父母可以带10岁以上的孩子来听一听艺术赏析,既能长知识,又能发现挖掘孩子的兴趣爱好。
我常常开玩笑,我这也算是“老年创业”吧。在获得一点点微薄报酬的同时,也获得了友谊和快乐。大家常说“老有所乐,老有所养”,不正是从自己出发,尽情燃烧爱的力量,去寻找一段快乐与尊重相伴的旅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