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张峥
家住北京市东城区的孙女士收拾完厨房,没有像以前一样随手将用过的纸巾扔进脚下的厨余垃圾桶,而是转身扔进另一个装其他垃圾的桶里。“下楼扔垃圾时,总能看见垃圾分类员从厨余垃圾里往外捡别的垃圾,所以我扔的时候就会注意。”孙女士对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说,实施垃圾分类以来,她生活中的最大变化就是特别注意不要在厨余垃圾中混装其他垃圾。“一开始会觉得比较麻烦,但习惯就好了,做好垃圾分类我们每个人都受益。”
“多变少,大变小,干湿分离最重要。”孙女士还将自己的垃圾分类“小妙招”分享给记者——在厨房水池里放个过滤盆,平时择菜、切水果、倒茶水,直接将湿漉漉的渣滓倒入盆里,滤掉水分,便捷又高效。
今年5月1日,新修订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满一周年。记者从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了解到,一年来,北京居民垃圾分类“三率”大幅提升,知晓率达到98%,参与率达到90%、准确投放率在85%左右。北京全市已创建形成了835个示范小区、村,约占小区、村总数的5%,有11.7万个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有效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分类习惯初步养成,垃圾减量成效明显
北京市城管委副主任张岩介绍说,目前符合北京实际、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体系已基本建立,北京市民分类意识普遍增强,分类习惯初步形成,前端分类效果超出预期。一年来,北京家庭厨余垃圾分出率从《条例》实施前的1.41%提高并稳定在20%左右,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7.5%。家庭厨余垃圾分出量3878吨/日,比《条例》实施前增长11.6倍;餐饮单位厨余垃圾分出量1795吨/日,厨余垃圾总量达到5673吨/日;可回收物分出量4382吨/日,比《条例》实施前增长46.1%。
张岩还介绍说,2020年北京全市生活垃圾日均清运量2.2万吨,比2019年的2.77万吨下降20.42%;2021年前4个月日均生活垃圾清运量2.06万吨,比2020年进一步下降6.36%,比2019年下降25.6%,日减量7100余吨。减量效果相当于少建了2座日处理3000吨量级的阿苏卫焚烧厂,仅拆迁、土建等一次性投资就节省200多亿元。
在垃圾处理设施体系建设方面,张岩介绍说,北京市目前初步实现了系统性重塑。北京已累计建成分类驿站1275座,达标改造固定桶站6.32万个,涂装垃圾运输车辆3945辆,改造提升密闭式清洁站805座。分类设施建设管理达标率由2020年5月份的7%上升至目前的88.8%,投放站点脚踏、拉环等便利性设施的配置率达到97.15%。生活垃圾处理能力3.38万吨/日,基本满足分类处理需求。
前不久,在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和北京市城管委联合主办的“垃圾分类与社会文明”论坛上,人大首发院研究员、社会与人口学院副教授王卫东发布的“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情况追踪调查(2020-2021)”结果显示,虽然存在厨余垃圾不破袋投放、宣传力度不够等问题,但广大市民对垃圾分类工作的支持度持续在高位。
西城区大乘巷教师宿舍院的垃圾分类指导员崔湘文也对记者说,教师宿舍院一共有400多户居民,一年前他每天要花近两个小时分拣居民投错的垃圾,现在已减少到四五十分钟。他估算目前有九成居民参与了垃圾分类。
高科技智能化加持,助力垃圾分类“持久战”
垃圾分类也是一场“持久战”,智慧智能、精细化、云管理、城市大脑……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在垃圾分类方面同样显示了科技赋能的优势。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街道引入智能垃圾分拣站,通过红外感应、机械手等设备实现厨余垃圾整包投放、免手动破袋等功能。在家分类,有垃圾分类小程序做指导,带芯片的智能垃圾桶自动称重上传信息;居民下楼投放垃圾,智能垃圾分类亭通过摄像头“看”到人来,不仅可及时宣传垃圾分类知识,还能及时提醒“不破袋”“投错”等行为。
而专门收集厨余垃圾的绿色垃圾桶也很智能,每个桶上都有唯一的身份识别卡,每天桶里收集了多少厨余垃圾、分类得好不好、上了哪辆车被运走、运到哪儿去,全程都有记录。智能垃圾桶获取的信息,再汇集到海淀区城市大脑指挥中心,实现全品类、全行业、全过程监管。
随着科技助力,垃圾分类“红黑榜”也应运而生。根据人像收集系统对居民分类投放情况的采集,可对投放正确、积极配合的居民给予肯定表扬,对错误行为予以劝告警示,提高了垃圾分类工作的精准管理。
在大兴区亦庄镇的投放点位,记者看到,每天早7点至9点、晚6点至8点,都会有垃圾分类指导员在桶前值守,用微信小程序“亦分类”扫描居民手中的专属垃圾分类二维码卡。居民完成投放的同时,积分也会同步到居民手中的“亦分类”小程序和亦庄镇垃圾分类管理系统中。亦庄镇垃圾分类负责人对记者介绍说,“亦分类”小程序可实时分析住户垃圾分类积分的结果,对积分较少的居民,会有针对性开展线上线下结合的一对一入户指导。而无人在桶前值守时段,投放点位安装的视频监控设备,同样能实时发现分类不规范行为,并马上联系社区和指导员,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提供指导,提高垃圾分类宣传的针对性。
“二次分拣”不可持续,根本还要引导居民做好源头分类
张岩指出,当前生活垃圾分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目前居民自主分类习惯尚未完全养成,区域间、小区间垃圾分类差异还比较大,“二次分拣”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
在记者所居住的东城某小区,垃圾分类指导员张师傅对记者表示每天“二次分拣”垃圾的压力较大。张师傅每天在岗近10个小时,有一半以上时间都在他负责的两个垃圾桶站点分拣居民错投的垃圾。“厨余垃圾清运车每天早上来,垃圾楼对社区运来的厨余垃圾检查严格,如果厨余垃圾桶里混投明显,会被退回社区重新分拣。” 记者注意到,小区分类指导员已先后换过好几个,都是因为觉得太辛苦报酬低而辞职了。
张岩认为,“二次分拣”有悖于垃圾分类的初衷,不可持续。破解“二次分拣”的难题,根本措施还是要让居民做好源头分类,进一步引导和动员居民自觉担负起分类责任。
北京市城管委固废处二级调研员李彦富表示,“设桶、盯桶、管桶”,是促进居民垃圾分类习惯养成的三个关键环节。据介绍,去年5月份,全市桶站值守率只有20%~30%,目前全市垃圾分类桶站在值守时段内的值守率提高到了90%以上。北京市城管委宣传处处长陈瑞介绍说,未来北京市将推行居住小区垃圾桶站周末全时段值守,同时推动“城管执法进社区”全覆盖,促进居民垃圾分类习惯的养成。
在“垃圾分类与社会文明”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孙柏瑛呼吁,政府统筹、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将是未来北京实现垃圾治理常态化和制度化的必由之路。比如政府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让专业社会组织管理社区垃圾分类事务,还可聘请专家团队,提供垃圾治理疑难问题的解决对策。
王卫东建议,未来北京市生活垃圾治理要进一步“补短板、堵漏洞、防松懈”,可以通过鼓励“随手拍”和拓展举报渠道等方式,让市民及时反映问题。同时,政府可委托第三方专门机构对全市各小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情况进行持续、全面的随机抽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解决。
张岩表示,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仍然是未来北京推进垃圾分类的3个关键要素。下一步,北京市将健全分类设施网络,优化各品类垃圾投放点设置,加强日常维护,优先在居民自主分类好的小区试点推广可降解垃圾袋。此外,将加快可回收物投放点、中转站、分拣中心建设,年底前高标准建设600座生活垃圾分类驿站,同时规范大件垃圾、装修垃圾收集运输处理,实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将继续推进源头减量工作,继续践行“光盘行动”,鼓励和推动餐饮单位、商场超市、大型果蔬批发市场推广使用厨余垃圾控水控杂设施设备和就地处理设施,促进厨余垃圾源头减量;推动电商、快递、外卖等行业开展包装减量;落实限塑令;推行净菜上市,鼓励旧货交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