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茹希佳
□ 镇芙萱
5月最后一个周末,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世业镇卫星村党群服务中心二楼多功能室内,志愿辅导老师坐班,40多名小学生安静地上着自习,在隔壁办公室,巾帼志愿者蔡懿正与舟舟(化名)聊着他这一周的学习生活情况。
“这次数学考了95分,老师又夸我有进步了。”“继续保持,你思维可以,先攻数学。”……蔡懿是镇江市京口区法院退休法官,目前是镇江市丹徒区世业镇卫星民族村留守儿童心理疏导站点负责人,两年多来,每逢周末她都会来到卫星村,依次与结对帮扶的几个孩子见面聊天。
蔡懿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自己的服务内容就是实时跟踪关注这些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给予针对性的疏通、引导。蔡懿此前从事的工作需要长期与民事家庭案件打交道,所以一直对“家事”特别关注。刚到卫星村,舟舟就被村里推荐给了蔡懿作为首批结对帮扶对象,“心理跟踪辅导不是立竿见影的,需要循序渐进,我刚开始接触舟舟,明显感觉到他对生活的‘抱怨’,及与之带来的‘负能量’。”
“成绩提升是表象。我衡量他心理状态改善的标准很简单:懂得感恩,主动要求进步了。你把他‘要好’的内驱力激发出来,基本就不用担心他会‘长歪’。”蔡懿直言不讳,在物质关爱的基础上,留守儿童更需要的是“有效陪伴”,从精神层面给予更多科学的、针对性的正能量的“爱”。成长起步时,这些孩子只有获得了足够养分才会在内心埋下向上向善的种子。
镇江市丹徒区卫星村村委会副主任朱民珠告诉记者,该村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已经持续近10年,刚开始只有10名留守儿童,经过村委会持续努力,这些孩子得到了悉心关爱,综合素质明显提高,村里家长们感觉效果好,口口相传。2019年9月,镇里有需求的家庭也纷纷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卫星村。同年3月,以蔡懿为代表的巾帼志愿者来到该村开展服务。“我们通过各方力量,为孩子们提供了一流的‘栖息’环境,孩子送到这里家长特别放心。目前我们这里服务小学生60余名。因为师资力量紧张,还不能满足大部分初中阶段的留守孩子,所以希望社会力量以及更多资源能够参与进来,给予孩子更多的支持与关心。”
“我们在镇江市妇联指导和有关部门的共同配合下,在确保常态化物质帮扶的同时,充分发挥巾帼志愿者的力量,探索更多服务形式,给予乡村留守流动儿童更多有质量的关爱。”镇江市丹徒区妇联主席邱栋婷介绍,丹徒区留守流动儿童较多,除了世业镇,荣炳、宝堰、谷阳等乡镇留守流动儿童都有一定体量。三年前,丹徒区妇联联合首骏培训学校成立镇江市首家留守流动儿童学校,帮助100多名留守困境儿童培养艺术兴趣,发掘成长潜能;联合区摄影家协会成立全省首家留守儿童摄影社团,定期培训和举办摄影竞赛,培养“小摄影家”;开展“一封家书”活动,引导500名农村留守流动儿童重孝道、懂感恩。
镇江市丹徒区妇联还与荣炳留守儿童志愿服务协会、其一社区阳光服务中心、童乐乐青少年公益服务中心等一批公益社会组织深度合作,指导参与省、市服务妇女儿童公益项目创投。三年来,该区共有5个公益项目获省级立项,2个公益项目获市级立项,为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提供了更多专业化、高质量的项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