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创·经济女性 PDF版下载

版面: 创·经济女性

承销碳中和主题债券 发行碳达峰主题理财产品

银行发力“碳金融”市场


    ■ 张艳芬

    近期,融资类产品迅速兴起,频频呼应碳达峰、碳中和主题。

    在金融机构中,近几个月银行机构承销了不少碳中和主题债券,并试水发行了多款含“碳”主题的金融产品,例如碳中和主题的结构性存款、碳达峰主题的理财产品。

    今年以来,以碳中和为主题的债券增势迅猛。Wind数据显示,截至6月7日,今年以碳中和为主题的债券有87只,发行金额共计1005.88亿元。其中,不少是“首发”类债券,如农业银行和兴业银行承销了市场首单权益出资型碳中和债券、北京银行发行银行间市场全国首单碳中和小微金融债券、恒丰银行发行全国首单“碳中和、乡村振兴”双贴标绿色债券。

    除了银行机构承销债券、发行存款产品,银行理财子公司作为资管行业的新生力量,也开始布局涉“碳”理财产品。近期,中银理财发行了市场首批以碳达峰为主题的理财产品,包括2只混合类和1只固定收益类产品。

    “预计碳金融创新产品的热度将会持续一段时期。现在的绿色金融产品大多是政策和市场环境相互博弈的结果,在融资环境比较紧的情况下,碳金融产品会持续受到青睐。”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殊资产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任涛认为,“碳中和”的实现是长达几十年的中长期战略,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仅靠阶段性的政策呵护很难持续支撑,还需要政策层面的系列、长期支持。

    今年初,人民银行研究局课题组发表《推动我国碳金融市场加快发展》指出,我国目前的碳市场金融化程度总体偏低,碳排放权资产的法律属性不明确、价值评估体系薄弱,阻碍了碳金融产品工具的推广与创新。

    “近几个月内,一些‘首单’创新类的碳金融产品零星发布,这是一个大方向。碳中和债券的发行主体是一些大型央企,国有大行和股份行会抢先涉足。对于一些中小银行和理财子公司而言,发力这类产品还需要市场进一步成熟。”一家城商行业务人士表示,金融机构目前还存在碳金融专业人才缺乏的情况,也导致了碳金融创新能力相对不足。

    “碳金融市场的可持续性发展,还有赖于碳交易市场的打通、投行水平的大幅提升、参与主体的丰富、发行主体的扩容以及银行资金、理财资金与保险资金的大力支持。”任涛说,特别要提升银行资金方面的参与意愿,降低风险权重、将其纳入普惠考核口径等,以及投行机构的参与力度。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