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党柏峰
□ 陆颖琨
“这是羌绣的传统图案,在香包、云肩、颈枕等上面都有体现,非常有民族特色!”进入6月,一入傍晚,陕西省汉中市天汉文化长街的鹮喜市集游人如织,林荫小道、夕阳斑驳、石子台阶,映衬着一个个原木色的移动摊位,俯拾皆景,在“汉家妹子”展销摊位前,刘明菊忙不迭地向驻足的游客介绍手工产品,临近端午,羌绣香包和艾草浴包、软垫格外受到青睐。
刘明菊一边招揽顾客,一边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这些产品都来源于市妇联筹建的汉中市巾帼手工产品展示展销中心,主要是帮助当地妇女领办手工艺、种植养殖合作社拓宽产品销路,带动妇女致富。
“春夏是汉中旅游旺季,妇联组织近期紧抓传统节日契机,宣传汉家妹子,助销巾帼产品。”市妇联主席王萃红说,近年来,汉中主打“学研、旅居、医养、兴业”“四个在汉中”建设品牌,城市关注度、美誉度越来越高,一批妇联培树的致富女带头人、典型家庭都在为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助力。
“绣娘们正在赶制的是羌绣香包,这一批加工5000个,现在大家越来越注重传统的、民俗的东西,我们的产品很受欢迎。”6月7日,走进宁强县二道河巾帼创业就业孵化基地,羌州绣娘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全国三八红旗手王小琴向记者介绍,整齐排列的绣架上,彩线银针在绣娘的手中飞舞,羌花、鸟兽逐渐呈现。
指尖技艺,无独有偶。在相聚宁强70公里的勉县,“三秦巧娘”蒋艳华一家彼时正在为端午节期间将在诸葛古镇举办的“庆端午”非遗展示活动做准备,做泥胎、晾干、上色,女儿陈雨在母亲的指导下青出于蓝,动作娴熟,200个三国人物、粽子泥塑在案几上整齐排列。
和王小琴、蒋艳华指尖上的美好有所不同,南郑区肖秀明家庭在这个端午节有另外一种“甜蜜”。丈夫残疾、公婆年迈、孩子幼小,作为一个外来媳妇,她通过勤劳的双手成立专业合作社,组织当地留守妇女姐妹做手工、销特产,把原本一贫如洗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是“全国五好文明家庭”和远近闻名的“巴山巧娘”。端午节期间,她和姐妹们日产粽子200斤,人均月增收2000元,粽子的甜蜜就像她现在的生活。
“汉中被誉为‘汉人老家’,作为‘汉家妹子’,我们要展现出独特的汉风汉韵!”汉中市旗袍文化协会妇联主席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溢于言表,每到传统佳节,汉中的地标美景都少不了一群旗袍女子的身影,今年端午节前夕,在汉中天汉楼广场上,300余名市旗袍文化协会会员的汉服走秀火爆抖音和微信朋友圈,为喜迎节日增添了不少汉文化的韵味。
“我把对女儿的爱倾注笔端,希望给孩子的心灵留下传统文化的烙印。”全国五好家庭、国网汉中供电公司的李晓东因坚持给女儿手绘书皮而走红网络,被网友们称为“暖心书皮爸爸”,每到传统佳节,给女儿绘制民俗故事是他的“必修课”,今年端午节,他们还多了一份“紧张”,女儿笑笑被推荐参加由陕西省图书馆、省朗诵协会举办的丝路朗诵大赛,“希望通过学习、讲述党史故事,让孩子进一步认识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