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姚鹏
□ 鲁东大学学生 陈鑫
2020年5月14日,刚刚经历了一场新冠肺炎疫情的武汉开始对900多万居民进行全员核酸检测。这是一项之前从未有过的庞大工程,然而,武汉最终在短短10天内完成了这场核酸大会战,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武汉光谷生物城的众多生物医药企业通过夜以继日的科技攻关,大大提高了武汉的检测能力,为这场空前的大规模核酸检测提供了有力保障。
实际上,不仅仅是生物城,在那场疫情之中,整个武汉光谷所表现出的拼搏精神和强大韧性都令人瞩目。2020年4月5日,武汉尚未解封,光谷已经有1.1万家企业复工复产。4月13日,武汉刚刚重启,长江存储便宣布在武汉光谷研发成功全球首款128层QLC 3D NAND闪存芯片。创建30多年来,偏居武汉东南一隅的光谷,通过不断加强研发、孵化企业、培养人才,陆续跨越首批国家高新区、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国家存储器基地等里程碑,已经成长为中国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和新兴产业高地之一。
一根玻璃丝牵出的“追光之谷”
光谷以“光”为名,也以“光”为起点。早在1976年,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就造出了中国第一根光纤。这是一个传奇的开始,正是这根光纤,发展出了规模位居世界第一的光纤产业,成就了后来的光谷。
后来被誉为“中国光纤之父”的武汉邮科院工程师赵梓森,在当时靠着几盘电炉、几只烧瓶、一台废旧车床,在重复了无数次试验之后,赵梓森的团队终于拉制出一根长度为17米的玻璃细丝,这便是中国第一根具有实用价值的光纤。
到2017年,光谷的光电子产业规模已达4420亿元,光纤光缆生产规模全球第一。2018年,武汉邮科院研发的光纤,一根可实现135亿人同时通话。如今,光谷已经形成光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五大支柱产业板块,企业总收入迈上万亿元台阶,半导体显示产业和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经济产业也蓬勃兴起,一跃成为我国创新活力最强、经济增长最快的高新区之一。
创新基因造就“逐梦之城”
邹君黛和丈夫原来都在北京发展,来到光谷定居已经多年,丈夫在一家科技公司工作,她自己则和几个朋友开始创业,目前经营着一家文化公司。
在光谷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像邹君黛这样的追梦人有千千万万,创新创业的理念,贯穿了光谷的发展史,并已经成为光谷的原生基因。
1987年,武汉诞生了全国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东湖新技术创业者中心,这里不但为创业者提供场地、帮办执照,还出面担保向银行贷款,投资在孵企业。在激励下,武汉的大批知识分子纷纷“下海”,当时东湖开发区的“科技一条街”热闹非凡,凡谷电子等一批批民营高科技公司都在那个时期起步,并逐渐成长为行业的领军企业。
今天的光谷,“双创”实力稳居国内第一方阵。33家国家级企业研发平台、 63家各类孵化器 、98家众创空间,吸引着无数胸怀梦想的创业者。1万多个海内外人才团队,超过6000家在孵企业在此逐梦,每个工作日新增的企业都超过百家,“人才之谷”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创新之谷”的名气越来越响亮。
继往开来,建设“世界光谷”
历经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的风雨历程后,已逾而立之年的光谷又开始寻找支撑长远发展的新引擎,力求在更多新兴领域实现再创业、再出发。
2016年8月,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70平方公里的武汉自贸片区,全域位于光谷核心腹地。
自主创新示范区和自贸区的联动,让光谷获得了更大的施展空间,在现有产业格局的基础上,光谷开始全力构建“光芯屏端网”和生物医药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
针对我国“缺芯少屏”的产业困局,光谷近年来重点布局存储芯片、显示面板、智能终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核心产业,聚集了中国信科、长飞光纤、长江存储、华星光电等一批行业龙头,其中百亿级企业7家,“光芯屏端网”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雏形初显。
随着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的建成,光谷的生命健康产业发展迅速,光谷生物城已聚集各类生物企业2400余家,其中百亿级企业3家,综合实力位列全国前三。
围绕建设“世界光谷”的愿景,光谷已经制定了更加宏大的发展战略:到2035年,光谷的综合实力将进入全球高科技园区前列,成为全球创新创业网络的重要枢纽。到2049年,光谷将建成全球领先的高科技园区,真正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光谷”。
扫码看现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