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端午在中国,中国端午看秭归。作为屈原故里,端午节对湖北秭归尤其意义重大。秭归素有“秭归端午比年大,一个端午三次过”的独特端午习俗。多年来,秭归也一直通过举办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来弘扬屈原精神,传承端午文化。2009年,屈原故里端午习俗被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6月11日上午,由秭归县委、县政府主办的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开幕式暨屈原故里端午祭在秭归县举行,来自海峡两岸的嘉宾、屈氏后裔和当地民众一起,聚集长江之滨秭归屈原祠广场缅怀屈原。
按照传统,开幕式上举行了庄重肃穆的屈原故里端午祭。庄重、古朴的开场乐舞《英魂流芳》过后,各界嘉宾上台敬献兰草,秭归屈氏后裔、民众代表上台抛撒花瓣,深情诵读《颂屈原文》,祭拜屈原。
今年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殊的年份又赋予了端午节特殊的内涵,6月11日当天,由湖北省文联,秭归县委、县政府主办的“学党史、传精神、跟党走——荆楚红色文艺轻骑兵革命老区行”活动走进秭归,礼赞建党百年,共庆端午佳节。
演出分为序·琴鼓齐鸣,上·与日同升,下·天下归心,尾声·扬帆起航四个章节。演出由第十七届全国群星奖获奖作品《敲起琴鼓劲逮逮》拉开序幕,饱含三峡汉子豪迈气息的男声表演唱,迅速将现场观众的热情点燃。《红旗飘飘》《守山望水幸福长》等表演唱轮番登场,诉说老百姓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屈原颂》《邀你到秭归》,则用歌声让观众领略到屈原故里、三峡库区的大美风光。
今年5月15日,中国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而“天问”这一名称即源于屈原的长诗《天问》,表达了中华民族追求真理、探索自然的坚韧与执着。端午节期间,秭归木鱼岛天问公园特地举办了一场“天问一号”火星探测航天科普展。展览围绕“天问一号”登陆火星这一主题,以展品和展板相结合的形式,系统介绍了天问一号的发射过程、系统组成、科学载荷、火星相关知识以及中国航天取得的辉煌成就。
秭归是端午文化、屈原文化的发祥地,除了吃粽子、赛龙舟,秭归也拥有最多、最纯粹的端午民俗。6月11日,秭归举办了一次历年来规模最大、参与项目最齐全、巡游线路最长的端午民俗巡游活动,由龙狮、采莲船、莲响舞、花鼓舞、民间吹打乐、杨林堂鼓等十多项非遗名录组成的巡游队伍,将端午习俗体验活动送进全城的展区、景区、社区和厂区。一路上,各支队伍表演了各具特色的民俗节目,吸引了许多群众自发参与,大家同歌共舞共庆端午,掀起了全民参与端午活动的热潮。
与此同时,在秭归非遗小巷,各类沉浸式民俗体验活动也热闹非凡。传承人大开店门,将芈绣、草编、皮雕,各种艾草香包和刺绣产品等陈列在店内,迎接八方来客。游客们不仅可以包粽子、绣香包,还可以参与制作雄黄酒、腌咸蛋、体验草编制作、皮具打磨。沉浸式民俗体验让秭归的非遗文化真正“活”了起来,也让各地游客充分领略到屈原故里的独特人文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