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女界 PDF版下载

版面: 女界

听老兵讲红色故事 忆党史明初心使命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任然

    □ 李伶俐

    “听到有日军来扫荡的风声,我们就组织妇女把粮食藏上山,日夜小心看守。”近日,重庆市永川区妇联全体机关党员与职工走进抗战老兵、永川首批妇女工作者于文桂老人家中,围坐在她身边,聆听她讲述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妇女救国会如何发动妇女共同抗敌的党史故事。

    支援抗日 她们做得好布鞋 埋得好土地雷

    于文桂1926年出生于山东省沂水县小王庄,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全面侵华,她的家乡成为抗日的前线。1939年起,年仅13岁的她便开始跟着女共产党员组织妇女救国会、发动群众抗日。

    那时,妇救会组织妇女们悄悄地纳鞋底,给八路军做布鞋。“我们就你家一双,他家两双,这样把任务分摊下去,每家不能多,做好了再悄悄地送过去。”

    不仅做布鞋,由于日军的扫雷仪能够扫出正常的地雷,妇女们还向八路军学习制作、埋设土地雷。“听说老墙上有泥含硝(一种火药的原料),我们就把墙上的泥刮下来用水煮,把硝煮出来。”

    在日军全面侵华下,最令大家恐惧的是日军烧光、杀光、抢光的扫荡。粮食成熟季节,妇救会会号召大家早些收粮。“满山的高粱黄了梢,鬼子又来扫荡了,快收快抢快藏好,鬼子来了找不到。”讲起那段故事,于文桂哼唱起了这首妇救会编写的歌谣。每当听到日军扫荡的风声,妇救会就组织大家把粮食藏到山里、藏进地窖。

    1944年,年仅18岁的于文桂经党组织批准秘密入党,入党后她继续从事党的妇女工作。

    争取解放 她们做煎饼送前线 用门板抬伤兵

    抗日战争胜利后不久,解放战争打响。1947年,于文桂调到沂水县柴山区任妇救会会长。这一年3月,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在山东省蒙阴县东南孟良崮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进攻作战,孟良崮战役打响。

    “我们属于解放区,大家对党的路线方针很清楚,所以对解放战争非常支持。”为支援解放军,他们发动群众把粮捐出来,用小米、高粱做窝窝头,用面做煎饼,送上前线。他们从各个区组织民兵、民妇,抬伤兵、照料伤员。“那时候担架是不够的,我们就把门取下来,几个人合力抬,之后就给他们清洗、包扎、喂吃的。”

    解放大西南 她们宣传党的方针培养妇女干部

    1949年,于文桂被调到南京,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遍大江南北。也是在这一天,怀着万分激动的心情,被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的于文桂跟随部队启程,从南京一路行至永川。

    到达永川后,于文桂参与到清匪、反霸、征粮、减租、退押等工作中,并发动妇女开展学习,解放思想,培养基层妇女干部。于老说,刚到永川时很多群众害怕解放军,他们便走近群众向他们阐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随着减租、退押等工作的推进,党获得了人民的信任。

    1950年,永川县首次妇女代表大会召开,1953年于文桂当选妇联副主任。让她倍感自豪的是,在任期间,她还代表永川县妇联向全国妇联领导汇报了妇女干部培养的经验。后来,于文桂还担任过永川县计生办副主任、县卫生局副局长、县人大副主任等,直到退休。

    知史惜今 初心永不褪色

    前两年,于文桂将部分纪念章和革命时期的珍藏捐赠给了永川区档案馆,她在一条黄油布的捐赠介绍中这样写道:1949年10月1日,我奉命随西南服务团从南京出发,解放大西南,当时组织上发给我一条黄油布,用于打背包用,这条油布陪我每天急行军120至150里路,白天用油布打好背包,夜晚当床单铺地上睡觉……今天我把它捐出来,希望用于教育下一代。

    听完于老讲述的党史故事,永川区妇联干部们倍感震撼,向于老谈起她们的感受。23岁的陈桂玲说,“鲜活生动的故事,眼前的老兵,历史就在我的眼前,我对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妇女工作从革命时期开始,就受到党的重视,一路走来,党的妇女工作虽在不同时期有不同侧重,但为妇女谋解放、谋发展,凝聚妇女共同建设祖国的初心从未改变。”永川区妇联主席张小红说,作为一名妇联主席,听完于老的讲述后,她内心引领妇女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愈发坚定。张小红说,前不久永川区妇联依托微信公众平台,启动了“茶竹姐妹讲党史故事”栏目,除宣传重大历史时期的党史故事以外,区妇联还结合不同时期,挖掘出本地党史故事向妇女姐妹们传播,让妇女姐妹们既能学习重要党史,又能被发生在身边的党史故事所感动,引发共鸣。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