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王春霞 田珊檑□ 见习记者 范语晨
6月19日上午,“颂党恩 传家风”红色家风故事宣讲活动在北京市16个区火热开展。在李大钊故居、马骏烈士纪念馆、房山霞云岭、北大二院旧址等红色教育基地,耳熟能详的红色歌曲,一个个红色家风故事,彰显了光芒闪亮的红色基因,诉说着对党和国家的忠诚和热爱。
颂党恩 听党话 跟党走
“1943年10月,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年轻的曹火星来到我们房山霞云岭乡堂上村,创作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堂上村老党员李增军生动讲述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诞生过程。78年前,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正是在霞云岭的山沟里唱响。李增军坚持宣讲红色故事已经16年。“红歌的传唱和红色故事的宣讲对家风传承意义重大。感动一个家庭,就能感动一代人,我们的红色基因就能代代相传。”李增军说。
“为了不让粮食落到敌人手里,我的三爷爷在房山大董村与敌英勇搏斗,牺牲时年仅27岁。”百姓宣讲员郑迪先的三爷爷在为八路军增运粮食时牺牲,如今他担任霞云岭乡上石堡村党支部书记,组织村民发展庭院经济,带领上石堡从低收入村变为美丽乡村。
烈士后代许淑芳今年80岁,父亲被日本人杀害时年仅39岁。“今天的好日子是共产党给的,是无数革命烈士用宝贵的生命换来的。”许淑芳感慨,我们必须好好珍惜,应当心怀感恩。只要一心一意跟着共产党走,就能做有意义的事儿,因为共产党是真正为人民谋幸福的。
今年76岁的谢延波曾在延安洛杉矶托儿所度过童年,她的母亲在从延安到北京的路上牺牲。“父母给我起名谢延波,就是希望我记住,我是沐浴着延安的阳光,喝着延河水长大的。”谢延波深情地说。
作为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的志愿军最高级别指挥员——第六十七军军长李湘烈士的遗孀,安淑静25岁起就独自抚养两岁的女儿,还陆续收养了6名没有血缘关系的子女,组成了一个特殊家庭。现在孩子们都已成才成家,“爱党、爱国、爱家”的红色家训代代相传。
……
朴实的话语,感人的细节,无不诉说着大家强烈的共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继承先辈遗志 传承红色家风
“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新中国第一代劳动模范时传祥甘做人民的“老黄牛”。他的子女们传承了他无私奉献的精神,一家三代都有全国劳模。
“我一生,只知为党为人民,不知为私,你妈妈也是一样,生出你们兄弟以来,均寄托出去了,不能照顾你们周到。现在你们均长大成人了……你无论在工作在学习中都要听党、团组织的话,接受组织的领导与指示,经常与群众在一块接受他们的指教和批评……”这是一封谭冠三将军写给长子谭戎生的家书。新中国成立之后,谭冠三将军听从党的指示去了西藏,住在边疆,和家人聚少离多,他用书信的方式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并引导孩子成长。在父亲的影响下,谭戎生沿着父亲的脚步,主动申请去西藏边防部队,为保卫边疆和西藏建设贡献力量。
开国少将、原外交部副部长马文波之女马玉萍刚出生时,由于战争行军,被交给铁匠家庭收养。部长父亲清廉、节俭,铁匠养父勤劳、善良、朴实,受两位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马玉萍传承和弘扬着良好家风。
“我不辜负您的期望,继承您为之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事业接续奋斗,做一个对党和国家有贡献的人,做一个正直无私的人。”一封由孙女写给奶奶——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先驱向警予的告慰家书,生动展现了爱党爱国的红色家风。
“为满足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奋斗,不正是我们这代年轻人努力的方向吗?”百姓宣讲员张文柳在北京市房山区市场监管局工作,她的二爷爷在解放张家口战役中壮烈牺牲,二爷爷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她。“作为烈士的后代,我有责任去弘扬红色家风,去感染和激励更多的人。”张文柳自豪地说。
……
一个个红色故事感人肺腑,一段段红色记忆震撼人心,一篇篇红色诵读浸润心灵,红色家风的背后是中国共产党人淬火成钢的精神品质,革命先辈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让现场观众在思想上受到深刻洗礼,激发了内心深处爱党爱国爱家的炽热情怀。
来自朝外街道的李女士说,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离不开革命先辈的舍“小家”为“大家”,要将这些红色故事讲给家人,讲给更多朋友,让红色家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奋斗中永远传承下去。
在房山区宣讲活动现场,担任童声领唱的小朋友罗浩宸和父母一起参加了此次活动。谈到家风传承,罗浩宸的妈妈颇有感触:“今天的宣讲活动让我深切感受到家庭教育的意义。我和老公都是共产党员,我们会经常带孩子去红色教育基地接受教育,让红色故事陪伴他的成长。我相信先辈的精神力量是能够深入孩子心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