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PDF版下载

版面: 要闻

穿行燕山腹地运营六十载

“慢火车”上承载的美好生活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丽婷 黄威

    当京哈线上时速350公里的白色高铁动车风驰电掣时,京承线上慢悠悠的绿皮火车6419/6420次、6433/6434次,“泰然自若”地在另一条轨道上爬山越岭。一高一普,一快一慢,成为燕山腹地流动的风景线。

    到乡下赶集去

    8点03分,6419次列车从北京通州西站准时出发,开往河北承德市。

    因为不是周末,三节绿皮车厢的座位大多空闲着。

    李女士和同学崔女士对坐着,看窗外绿树缓缓掠过。这是李女士第一次搭乘这趟慢车。

    “两年前同学就约我一起坐绿皮火车下乡赶集,这不赶上新冠肺炎疫情给耽搁了,今天终于成行。”

    早上不到6点她就出门了,从西直门附近坐地铁过来。“我们去河北兴隆六道河子镇集上看看。其实,不只为买东西,也是一次短途旅游,看看风景、散散心。”

    而从顺义站上来的罗淑英、王淑凤一行四人,则是这趟列车的常客。坐这趟绿皮火车去乡下赶集已有十多年的时间了,她们建有个几十人的朋友圈,常常呼朋唤友,说走就走。“我们到集上买山野菜,买山楂、苹果和板栗,买新下来的杂粮,年前再来购年货,一年怎么也得来个五六次,今年已是第三趟了。”

    “这山里的黑猪肉、鸡肉、胖头鱼,纯天然,吃着不仅放心,还特别鲜、香,真是物美价廉!”对坐的张金来显然是资深的“赶集人”,聊起这里农家“好物”门儿清。

    “现在是快时代,很多人愿意坐飞机、高铁。但也需要这样的慢火车,不慌不忙,不急着赶路,很便捷、舒适。”80岁的杨大爷是“慢火车”坚定的拥趸者。

    硬硬的绿色座椅、吱吱冒气的茶炉室、咣当咣当的铁轨声……氤氲着似水流年的气息。

    值乘这趟列车已经八年的列车长陈伟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这趟线全长238公里,中间经停23个站,全程票价15.5元。“这趟车的运行成本远远超出票价,实际就是给老百姓的福利。”

    陈伟介绍,大约从五六年前开始,北京人开始乘坐这趟车到乡下去赶大集。“大多是五六十岁的人,拉着小推车;返回时过道里全是他们买回来的肉、蛋、果、粮。他们你看看我的,我瞧瞧你的,比着价格、比着品相,车厢里有一股热腾腾的烟火气息,挺温馨的!”显然,陈伟对这趟火车也是情感深厚。

    11时01分,列车准时停靠在兴隆县六道河子站。六道河子大集所在的周家庄村支部书记、主任李德林骄傲地说:“赶集的超过四成是北京人。他们吃出我们这儿的东西好了,因此都喜欢来。农民们早晨杀的猪,从地里、树上摘下来的菜、果,晚上就到了北京人的餐桌。”

    李德林介绍,六道河子大集原先只占地4亩,现在是占地22亩、200多个摊位,一个月大小6个集。“最初一个集成交额两三万元,五年前达到10万元,现在一个集的交易额超过30万元,每年每户人家靠这个增收两三万元。”

    罗淑英、王淑凤一行四人今天没在六道河子下车,而是选择到最近新开辟的赶集地——承德县新杖子去了。“提前约好了,我们在那儿住一宿,一晚才20元。这里的人朴实、热情、好客,一会儿到车站接我们。”

    王淑凤她们这次也没“空着手来”,像走亲戚似的把便携折叠车塞得满满当当,“这都是我们从家里搜罗过来的工装、手套,没用过,带给老乡,给他们上地里做农活时用吧!”

    第二天,罗淑英给记者发来微信,“我们在新杖子吃了地道的农家饭,去山上赏了花拍了照,还赶了集,每人买了十多斤猪肉和其他农产品,很开心啊!”

    周而复始,列车长陈伟看着上上下下的乘客感慨道:“这小火车把农副产品带给城里人,让城里人分享了好山好水好食材,拉动了农村的经济发展,让农民脱贫致富。这是一架城乡间沟通的桥梁,连接起乡村风情与都市繁华。”

    到城里卖货去

    早上4点多,承德县苇子峪村的孙秀荣大姐就起床了。她把昨天从山上采的龙须菜、苦麻菜和自家种的水萝卜、油麦菜洗洗干净,装好成筐。

    7点多,孙大姐已经站在了京承线新杖子站的站台上。

    上车的人已经排成两队。比旅客更吸引人的是一个个包装得齐整的篮子、筐子和塑料袋,匍匐在人们的脚边。

    8点59分,兴隆县开往承德的6433次列车进站,村民们开始肩挑手拎把筐筐篮篮带上车。

    新鲜的蔬菜、水果像长龙一样摆满了三节车厢。

    从最初的纸箱子,到现在的箩筐,从最初的扁担,再到现在轻巧可折叠的小推车,孙秀荣跟着这趟列车到城里卖货已经有30年了。

    “今天带了多少斤?”记者问。

    “十多斤菜,30斤小苹果。今天的货少,平时都是七八十斤。”孙秀荣回答。

    “一年里进城卖多少趟?”

    “没细算过,一过正月十五就开始出来卖货,一直卖到腊月二十八九。先是卖苹果、酸梨,再卖杏、桑葚、大樱桃和野菜、蔬菜,秋天了卖新鲜的苹果和梨,都是咱家里产的。”

    “为什么不就近集上卖?”

    “这些家家都有,只有到市里才稀罕,都是纯天然的,吃着放心、味道好。”孙秀荣摆弄着筐子里的果蔬给记者看。

    “今天估摸能卖多少钱?”

    “能卖100多吧。”孙秀荣红扑扑的脸上绽放着笑容。

    当年,孙秀荣就是坐着这趟火车出嫁的,孩子四岁时她开始乘坐这趟小火车去市里卖农货,几乎风雨无阻。靠这份辛劳一家人的日子过得日渐好起来。现在儿子都已结婚成家,孙秀荣依然从新杖子上车去市里卖农产品。

    孙秀荣告诉记者,从新杖子到承德站1小时,车票只要2元,20多年没涨价,比坐汽车便宜、方便。

    和孙秀荣一道坐这趟车去卖货的,都是沿途村镇的村民,高峰时有上百人。因此这趟车上有了“传说中的箩筐队”。

    “这一带是水果主产区,秋收时节,没有小火车,农产品不能及时销出去,就白瞎家里了。尽管现在也有上门收购的,但缺了小火车不行。”一位老农说。

    因此,这趟绿皮车成了“公益车”,载着乡亲们致富奔小康的美好期望,日复一日往返在城乡之间。

    一个大妈带着三兜山野菜,一个大妈背着一书包刚摘的小葱。“大妈,怎么带这么点儿货去卖?”记者好奇地问。

    “不为卖东西,是去市里耍一圈。”大妈笑呵呵地回答。

    绿皮火车给山里群众带来了幸福好日子,也成了村民们享受生活的一部分。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