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爱生活·健康母婴 PDF版下载

版面: 爱生活·健康母婴

我国房颤患者超千万,二成女性可能遭遇卒中,卒中死亡患者六成是女性

房颤性卒中,更易突袭女性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彭芸

    “房颤可导致中风、心力衰竭,甚至死亡等严重后果,给患者的生活和家庭带来严重影响。中国房颤患者目前已超过1000万,其中女性合并房颤卒中的比例高于男性。”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内科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马长生日前在接受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某些卒中危险因素为女性独有,因此女性的卒中风险更高,卒中发生后的死亡率也更高。

    据介绍,房颤全称为心房颤动,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其最重要并发症是脑卒中,经常危及患者的生命和生存质量。房颤因人而异,有些人无症状,导致人们对该病的认知度和严重性认识不足,提高全民预防观念,大力提升房颤知晓率和早诊早治意识十分必要。

    房颤头号危害是脑卒中,女性要警惕房颤性卒中

    马长生告诉记者,房颤是一种以快速、无序的心房活动为特征的心律失常,其发病率会随年龄增加而升高,也是老年群体的高发疾病。房颤的表现和感觉因人而异,有些会有心慌、胸闷、气短、头晕、乏力等非特异性症状;有些则心跳无明显增快,毫无觉察。没有明显症状的房颤会逐步由阵发性房颤发展为持续性房颤,大大增加了后续治疗的难度和风险,所以房颤的早诊早治尤其重要。

    马长生提醒,房颤最大的风险就是卒中,也就是中风,房颤患者卒中总体发生风险是无房颤人群的3~5倍,而女性合并房颤卒中的比例高于男性。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副主任姚焰表示:“房颤的头号危害就是脑卒中,为了最大程度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心脑血管疾病应同防共治,从预防到及时救治再到规范治疗,都要同步进行,而且要做好长期预防,防治脑卒中复发。”

    与男性比较而言,某些卒中危险因素是女性独有的,比如妊娠期糖尿病、先兆子痫、避孕药的使用、接受激素替代疗法和荷尔蒙的改变等,都会增加女性的卒中风险,而且女性卒中发生后的死亡率也更高。有调查显示,每5个女性当中就有一人可能在一生中遭遇卒中,每10个由于卒中死亡的患者中有6个是女性。

    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研究者近期发现,以颅内出血为特征的中风在吸烟者中更加常见,尤其在女性中。“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出血性中风的一种类型,这种病在吸烟女性中的发生率显著升高。来自美国的研究也表明,女性因急性缺血性中风住院的可能性比男性要高。

    因此马长生提醒,女性更要警惕房颤性卒中,房颤时心室会发生快而不规则的跳动,导致血液中的一些物质淤积在心房壁上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后会随着血液进入人体循环,从心脏“流窜”到身体的其他部位,一旦进入脑血管,就有可能阻塞血管,引发脑卒中,抢救不及时就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女性应比男性更加关爱心脑血管,严格禁烟,定期体检。”马长生说。

    房颤治疗进入节律控制时代,患者要注重综合管理

    据估计,目前我房颤患者中已确诊的不超过一半,而确诊房颤患者获得正确的房颤心律失常管理相关治疗的不超过10%。专家提醒,得了房颤应去正规的房颤专科门诊、心律专科门诊及时就医,不要等有了并发症再去治疗,因为房颤的并发症致残、致死性非常高,尤其是一旦发生心衰,预后非常差。

    姚焰表示, 引起房颤的原因首先和年龄有关,随着年龄增长得房颤的概率会不断增大;其次很多慢性病也是诱发的原因,最常见的是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包括心率衰竭。在我国还有一个突出情况,就是长期大量饮酒所致。另外,不论男性还是女性,如果夜间睡觉常常打鼾,甚至出现呼吸暂停综合征,发生房颤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马长生介绍,近年来,房颤治疗主要采取患者服用抗凝药物和实施导管消融手术,前者可以减少卒中的发生,导管射频消融技术通过穿刺,将圆珠笔芯粗细的导管放置到心脏内,以射频方式治疗心律失常,是目前较为成熟且安全的治疗方式。

    “房颤患者要注重综合管理,除了节律以外,还要注意生活方式,控烟、运动、健康饮食,还有血压、胆固醇等都需要管理,这样发生房颤的风险才能降到最低。”马长生建议,房颤管理要从3个方面入手:1.应积极进行抗凝治疗,预防卒中的发生;2.强调综合管理,包括强化降压、血脂管理和生活方式干预;3.进行节律控制,未来随着公众健康意识的提高,大部分确诊患者均要进行节律控制。他表示:“目前房颤治疗进入节律控制时代,节律控制通过恢复并长期维持窦性心律可以缓解症状、预防心力衰竭、改善生活质量,甚至有可能减少卒中发生,改善疾病预后。”

    相关链接

    可植入式心脏监测器,能提高房颤诊断率

    近日,一项发表在《JAMA》杂志上的最新美国研究发现,使用可植入式心脏检测器监测,较常规心脏监测更能提高房颤的诊断率。该研究为预防心源性缺血性卒中的发生或复发,提供了新的检测手段,

    房颤如果早发现且通过服用抗凝药物早期治疗、进行合理的卒中二级预防,可以有效减少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或复发。美国西北大学范伯格医学院的研究人员招募了496名存在颅内大血管狭窄或小血管病变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242名患者作为干预组,在卒中发生后10天内在体内植入“可植入式心脏检测器(ICM)”进行长期心脏监测,250名患者作为对照组接受常规心脏监测(12导联心电图、外部心脏监测等),在12个月内监测房颤持续30秒以上的心脏事件。结果显示,在干预组中,27名患者监测到了房颤事件,而对照组中只有4名患者被发现房颤的发生。因此,在存在颅内大血管狭窄或小血管病变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使用ICM监测较常规心脏监测更能提高房颤的诊断率。(明文)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