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女界 PDF版下载

版面: 女界

新中国女飞行员诞生记


    新中国首批女飞行员共14人,她们是:陈志英、邱以群、施丽霞、万婉玲、伍竹迪、戚木木、秦桂芳、王坚、何月娟、武秀梅、黄碧云、周映芝、阮荷珍、周真明 

    新中国首批女飞行员戚木木

    新中国首批女飞行员周映芝

    新中国首批女飞行员伍竹迪

    □ 苗晓红

    新中国女飞行员是何年何月诞生的?是怎样诞生的?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决定寻找到新中国“女飞”历史的源头。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了一些收获。

    新中国培养女飞行员的倡议,是邓颖超大姐首先提出来的,时间是1949年10月1日,地点是天安门城楼。那天邓大姐看到人民空军的战鹰飞越天安门上空时,便对全国妇联主席蔡畅大姐说:“希望有一天,有女飞行员驾机飞越天安门,新中国应培养女飞行员”。

    1950年3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学会本领,做好工作》的社论。这篇社论是邓颖超大姐撰写的。她在社论中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清除轻视妇女的传统观念,重视女干部的培养使用,给她们的学习工作创造有利条件。社论还号召全国妇女干部,学会本领,做好工作,向各行各业进军,自然包括航空领域。她的这一思想,在1952年“三八节”首批女飞行员起飞典礼上,进一步明确诠释,她说:“现在中国妇女广泛地参加了祖国建设各个方面的工作。有一些从来没有参加过的工作,现在也有妇女参加了。出现了拖拉机驾驶员、火车、电车、汽车的女司机。现在,在人民空军中,又出现了第一批女航空人员。这些事实证明了,在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领导下的中国,由于实行了男女平等的政策,打破了旧社会对妇女们各种束缚和压迫。只要我们妇女打破自卑感,有信心,有勇气,自强不息,努力学习,坚韧奋斗,我们妇女同男子一样,一切工作都可以做,而且能做得更好。”邓大姐撰写的社论,对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意义重大,为妇女走上各种工作岗位铺平了道路,也是新中国妇女“飞天”的舆论准备。

    社论发表后,邓大姐就开始为培养新中国女飞行员奔波。她先找到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征求他的意见。这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好事,刘亚楼司令员表示极力支持。得到空军支持后,她便向周恩来总理汇报了她的想法。周总理听后非常高兴,并向毛主席报告了邓颖超的提议。毛主席听后十分赞同,指示空军落实。就这样,招收新中国首批女飞行员的工作全面展开。最终从华东军政大学和航空预科总队挑选了55名女学员,送航校培养。

    邓大姐的提议以及她撰写的社论和讲话,是新中国女飞行员诞生的起因和背景,说明只有在新中国,有党的重视关怀才有新中国女飞行员。

    新中国首批女飞行员共14人,她们是:陈志英、邱以群、施丽霞、万婉玲、伍竹迪、戚木木、秦桂芳、王坚、何月娟、武秀梅、黄碧云、周映芝、阮荷珍、周真明。这些女飞行员先后于1951年1月初和3月底到牡丹江空军第七航校学习飞行。到航校后,她们经受住了一系列考验,战胜了天气寒冷、文化程度低、生活艰苦,特别是飞机破旧等困难。当时,女飞行员们在航校飞的是非常落后的教练机,没有座舱盖。飞机上的设备陈旧、简陋,一些零部件都是拼凑起来的,一副螺旋桨、一个轮胎,往往是几架飞机共用,机身上到处是补丁。飞机上既没有与地面联络的无线电台,更没有导航仪器,也没有机内通话器,飞机的前后舱靠一根橡皮管子联络,教员与学员各执一头,这样教员的声音学员才能听见。地面也没有塔台指挥员指挥,空地无法联络,是靠一名信号员站在跑道头一侧举旗,举白旗表示可以落地,举红旗必须复飞。

    新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没被上述困难所吓倒,她们个个奋勇争先,不甘人后,不仅与男飞行学员飙着干,姐妹们之间也较着劲,都想争取好成绩,尤其想第一个放单飞。第一个放单飞,即意味着她是新中国第一个独立飞上蓝天的女性,这是一份荣誉,一桩史绩,具有历史意义。

    校领导和教员组对放单飞也非常重视,第一个放单飞的学员能否成功,关系到整个女飞行学员班自信心能否进一步确立的大问题,对她们“能否成器”具有决定意义。校领导和教员组根据14名女飞行学员平时的飞行成绩和身体、心理素质, 经反复研究,确定了第一批放单飞人员名单,她们是阮荷珍、秦桂芳、伍竹迪、王坚四人,并决定阮荷珍第一个放单飞。

    阮荷珍之所以被选为第一批第一个放单飞的女学员,教员赵赠熊在一次记者采访时说明了原因,他说:“阮荷珍是小组长,文化程度高。她学习很认真,稳重老练,我对她飞行放心。当时领导和其他教员都同意我的看法,一致同意阮荷珍第一个放单飞。”

    阮荷珍大姐在写给我的信中,还详细讲述了她放单飞时的情景,她写道:“1951年7月6日,是我终生难忘的日子。这天天气很好,所有的飞机都停飞了,平时嘈杂的机场顿时变得非常寂静。我的心紧张得快要跳出来了。那天,我驾驶的是PT-19初级教练机。飞机上没有无线电通讯和导航设备,只有凭风向袋判断风向风速,凭信号员的信号旗驾驶飞机起降。为了平衡,在飞机后座,平时教员坐的位置上放了一个大沙袋。为了表示是第一次单独飞行,在飞机的尾部系上一根红布条。我进座舱后,赵教员再一次嘱咐我:‘你的技术我完全信得过,就照平时那样飞,不要紧张。’我冲教员使劲点了点头。飞机稳稳地起飞,做了一个本场航线后,又轻轻地着陆了。我单飞得很好,机场上的人欢腾了,我也松了口气,很开心。赵教员说,魏校长对我的单飞很满意,我笑了。”就这样,阮荷珍成了新中国第一个独立驾驶飞机飞上蓝天的女性。第一批放单飞的还有秦桂芳、王坚。伍竹迪原计划第一批放单飞,但因身体不适,那天她没飞。

    1951年7月6日,不仅是阮荷珍终生难忘的大喜之日,也是创造新中国妇女历史的日子,它向全世界宣布,解放后的中国妇女,终于冲破了一切艰难险阻,独立驾机飞上了蓝天。她们如破壳而出的雏鹰,离开了“母体”,有了自己的飞行生命。1951年7月6日,是新中国女飞行员的诞生日,应载入史册,值得纪念。

    万事开头难,阮荷珍和秦桂芳、王坚三人开了个好头,增强了其他姐妹的信心,又有10名女学员相继放了单飞,只剩黄碧云一人迟迟放不了。领导和教员替她着急,姐妹们为她着急,她自己更着急。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仍然放不了单飞,她彻底失望了。黄碧云自己失去了信心,但党组织却没有放弃。指导员一方面找她谈心,另一方面召开由其他13名女飞行学员和所有教员参加的“会诊会”,发挥集体的智慧,从思想和技术两个方面帮助她。经过“会诊”重新树立了黄碧云的信心,终于放单飞了,她高兴了,笑了!教员比她还高兴,笑得比她还欢。黄碧云第一次单独飞行的时候,教员站在跑道头,两眼一直盯着她驾驶的飞机,当飞机平稳落地后,他兴奋得在草地上打起滚来。

    1951年11月30日,14名女飞行学员经过速成训练,理论和飞行考核成绩合格,全部毕业。她们在党的哺育下创造了奇迹,仅用7个多月就走完了一般需要两至三年的飞行员成才之路,成为新中国首批女飞行员。她们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支由国家培养的女飞行员队伍。同时还培养出了6名空中女领航员,5名空中女通信员和30名女机械员。正如邓大姐所说“这是只有在新中国才有的事”。

    新中国女飞行员在党的培养下,在历代领导人的关怀下,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从飞单一机种机型,到能飞多机种机型;从飞低空低速飞机,到飞高空高速飞机;从只飞国内航线到飞国际航线;从只在天空飞,到飞向太空;从只有军航一家培养女飞行员,到民航、通航等多家都拥有女飞行员;从只遂行运输、救灾任务,到能遂行作战、科研、观光等多种任务。新中国历代女飞行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沿着党指引的航向,在万里长空耕耘播雨,抛洒热血和汗水,奉献青春与生命,她们为新中国的国防和经济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一部新中国70年的“女飞”史,是党史、新中国史中的闪光一页。

    新中国女飞行员之所以有今日的辉煌,与全国妇联密不可分。全国妇联是新中国女飞行员的娘家,“蓝天女儿”衷心感谢邓大姐和所有“娘家人”的哺育之恩,关爱之情。她们将继承“女飞”精神,在党中央、习近平总书记领导下,在全国妇联关怀下,沿着红色航线,飞得更高、更快、更远、更精彩。

    (作者系新中国第二批女飞行员)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