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世康
破解“三点半难题”,中小学课后服务无疑是一剂良方。日前,教育部发布通知,遴选确定首批23个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典型案例单位,并在系统内推广有关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通知中明确要求,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普遍的正常下班时间后半小时。
当前,很多家庭中父母都是双职工,中小学放学时间与家长下班时间错位的现象普遍存在。课后接送、学习、看护成为困扰很多家长的难题。针对这一难题,各地中小学也在不断探索,积极开展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并总结了许多新经验新举措。而教育部此次确定23个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典型案例单位,并在系统内推广,则是从实际出发,有效减轻家长负担的务实举措,值得点赞。
然而,值得提醒的是,中小学课后服务在为家长“减负”的同时,也应做到不给师生“增负”。学校不能借此机会开展超前教育、“补课”、“刷题”等,以防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违背教育“减负”的初衷。应适当开展体育、科技、艺术培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此外,为避免课后延时服务增加老师的工作量,引入第三方即校外专业人员或志愿者参与课后服务将成为有效举措。这就需要建好制度,定好标准,把好“入口关”。同时还需完善参与教师和人员补助政策,不能只让教师“甘愿奉献”,要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