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既要有绿色的生态资源、优美的人居环境、整洁的村庄形象,也包含完善的公共设施、兴旺的乡村产业、幸福的父老乡亲。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评论员 佟吉清
夏至已至。此时,稻花如白练,荷花别样红,田野充满希望,风光一派大好,美不胜收的乡村景色跃然纸上。
《人民日报》图片报道,广西北海市旺盛江河畅、水清、岸绿,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旺盛江合浦县常乐镇象古村风景如画。新华社记者在新疆霍城县芦草沟镇四宫村拍摄的薰衣草花海浪漫袭人,村民依托薰衣草产业走上致富路,四宫村也荣获全国“美丽乡村”创建示范村荣誉称号。中国新闻网聚焦湖南常宁市塔山瑶族乡蒲竹村,青山、碧水、绿树、民居在艳阳的照耀下,宛如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一幅幅美景的背后,是振兴乡村的生动实践,是业兴、景美、人和的样本。
乡村是传统文化的源头,是农耕文明的载体,是自然的山水田园,也是诗意栖居的精神港湾。乡村美不美,直接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生产生活水平,体现出一个时期的精神文明程度,也是未来更具生命力的象征。曾经,一些偏远农村地区房屋老旧、交通不便、产业匮乏、基础设施薄弱,村民们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深厚的发展潜能“养在深闺人未识”。乡村振兴的标志性体现就是要让“农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农村美起来”,逐步建成一批基础设施完善、产业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稳定、宜居宜游宜业的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入画来,首先要从新农村建设入手,改善人居环境,建设宜居之所。为此,各地纷纷开展综合整治行动,持续实施以生活垃圾治理、厕所革命、生活污水整治、村容村貌提升为内容的示范性工程。从“清出来”“管起来”到“绿起来”“美起来”,崎岖的巷道被平坦的水泥路替代,房前屋后杂乱的菜地升级为色彩缤纷的花圃,参差不齐的低矮民房变身青瓦白墙的新居,那些原已隐没的古村、古屋、古树重被发现和欣赏,村道两旁花木掩映、果蔬飘香,漫步其间的农民朋友春风满面。顺应了村民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乡村的面貌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清雅怡然、岁月静好。
美丽起来的环境,为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改善人居环境入手,打造集民俗体验、乡旅文化、美食民宿于一体的田园文化旅游综合体,乡村由此成为城里人远离尘嚣、纵情吟诗放歌的“桃花源”,村民们吃上了“旅游饭”,人均收入大幅提高,以环境美带动产业发展,实现了由美丽环境向美丽经济的华丽转型。随着乡村网络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村民拿起手机这个新农具,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传播平台,在田间地头直播卖农货,让更多的人了解村子里的风土人情、美食美景,以及勤劳淳朴接地气的百姓生活,展现新时代新农人敢想敢干的新风貌新风采。
乡村之美,不仅外在于形,还要内修于心,既要“面子”,又有“里子”,以“颜值”为担当,让“气质”做底蕴。美丽乡村既要有绿色的生态资源、优美的人居环境、整洁的村庄形象,也包含完善的公共设施、兴旺的乡村产业、幸福的父老乡亲。近年来,各地扭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总抓手,不断拓展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和外延,在大力整治村容村貌、逐步完善基础设施、持续优化生态环境的同时,充分发挥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的作用,围绕孝老爱亲、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男女平等、尊师重教、文明节俭等传统美德,积极开展最美家庭、美丽庭院、道德模范等评选活动,坚决遏制高价彩礼、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着力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整洁、文明、和谐、富裕的美丽乡村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在三农工作取得历史性巨大成就的背景下,人们对农村发展的要求也与时俱进地提档升级。未来的美丽乡村建设要进一步把村镇建设放在乡村振兴战略大局中去谋划和部署,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规划当中,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突出乡村特色、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凝聚各方力量,切实做到“内外兼修”,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由一处美变成处处美,从一时美变成时时美,全力打造现代版的“富春山居图”,让农民的日子更加愉悦富足有奔头,让美丽乡村留住那抹悠悠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