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思文 张博
“不买基金,你在‘90后’里可能插不上话。年初那段时间,‘白酒’‘新能源’听得耳朵起了茧。”受访者吴琼(化名)如是说。
近年来,“养基”几乎成为“90后”的一项“必备技能”。大部分“90后”在购买基金时,并未经过深思熟虑,常常是在朋友或自媒体博主“安利”后盲目买入,存在很大的投资风险。今年春节前后,A股市场波动较大,导致基金净值也出现较大波动,为“90后”投资者上了一堂课: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这堂风险课,让很多“90后”“基民”感到很迷茫,“是抛?还是不抛?”成为一道难以取舍的选择题。还有更多的“90后”意识到,在投资前系统地学习基金相关知识真的很重要。
从跟风到略懂皮毛
“春节长假后的那段时间,每天看基金收益都是绿油油的一片,心里就有一种想抛掉的冲动。”吴琼表示,“好在男朋友让我卸载了支付宝,后来才从巨大亏损的坑里爬出来,到现在已有盈利。”
吴琼今年刚满23岁,是一位初入职场的新人,工资不高,花销又大。她在男朋友的带动下开始购买基金产品,尝试理财,到现在已经“混圈”一年有余,但仍只是略懂皮毛而已。
“之前拿零花钱的时候,觉得‘月月光’没什么。工作后发现钱是真不好赚,逐渐觉得理财真的是‘90后’的一门必修课。于是跟着男朋友一起买了基金,并逐渐养成了理财的习惯。”吴琼表示。
“此前跟风买了白酒、医药、新能源等主题基金,主要是通过定投方式,就算行情下跌时也坚持买。今年股市波动较大,基金收益有所降低,但总体还是盈利的,比买银行理财的收益率要高不少。”
齐升(化名)是一位自由职业者,也是一位入门级“90后”“基民”。“去年基金一下子火爆起来,有朋友在聚会时说自己赚了不少钱,我就觉得,自己手上的闲钱存在银行还不如去理财,所以在去年年底找了家银行买了基金。但我对理财一窍不通,理财经理让我买什么我就买什么,听说都是历史业绩很好、很火的产品,一下子买了六七只基金产品,大概花了50万元左右。”
从“小白”到日益成熟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部分“90后”投资者已逐渐脱离“基金小白”的身份,他们倾向于主动学习基金知识,在学习基金知识后开始独立投资基金,有自己的思想、见解,不再盲目跟风。
目前在一家证券公司从事前台工作的张娇娇(化名)表示,“我现在已成功通过证券从业资格证考试,目前正在刷题,期望也一次通过基金从业资格考试。”
张娇娇坦言,“进入证券公司后,不仅对基本的证券市场常识要了解,也要增加些实践。我自己也购买基金,盲目购买不能长久,所以就学习、考试一起来,一举两得。开始学起来很难,后来慢慢地入门了,觉得还挺有意思的。”
张娇娇表示,“现在购买基金我会很谨慎,操作不会很频繁。我会关注市场环境变化、基金公司的投研实力和渠道能力、基金经理的知名度、历史业绩表现和最大回撤数据等方面。”
在张娇娇看来,新发基金净值不高,未来成长空间较大,基金净值上涨速度也要比老基金快,这是她选择新发基金的主要原因。
同为“90后”投资者的余震表示,“自己在‘小白’的时候,也很喜欢通过银行购买新发基金。但投资一段时间后发现,很多新发基金的收益甚至还不如老基金。在学习相关基金知识后,现在投资基金时,已不再考虑买新发基金了。”
无论是偏爱新发基金,还是钟情老基金,都在一定程度上表明,“90后”基金投资者正在一步步走向成熟。
投资有风险仍需补课
据Mob研究院数据显示,2020年,6000万新“基民”加入基金的狂欢;互联网“基民”用户规模突破1.2亿,同比上升90.7%。2020年新增“基民”中,超五成为“90后”。“90后”在工作两年内开始理财,理财意识比父母辈提前10年;八成“90后”每个月都在理财,他们对金钱有规划,理财意识强。
“90后”“基民”若想长期参与基金投资,当务之急是“补课”。一位华东地区公募基金基金经理谈及投资经验时表示,“投资是把钱用来购买你认为未来会增值的资产,以获得一定的收益回报。‘90后’投资基金,首要任务是主动选择,而非被动、盲目选择。”
一家大型券商的“90后”理财经理小李表示:“‘90后’‘基民’要清醒地认识到,所有的投资都存在风险,投资时需要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分散投资可以降低一定的潜在风险,千万‘别把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