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王春霞
穿越历史的沧桑巨变,回望中国共产党百年苦难与辉煌,我们更加坚信,伟大精神的磅礴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每一种伟大精神的背后,都是我们党革命、建设、改革的火热实践,都是千千万万共产党员为了理想信念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豪气干云,都是共产党人人格力量的具体呈现。
精神引领
1921年,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小船上,13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代表全国50多名党员,确立了我们党的名称、纲领、奋斗目标,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由此诞生。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也是“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
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在创建和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形成了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1934年10月,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中央红军主力8.6万多人,踏上战略转移的漫漫征程。
在风雨如磐的长征路上,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激励和指引着红军一路向前。英雄的红军,击退上百万穷凶极恶的追兵阻敌,征服空气稀薄的冰山雪岭,穿越渺无人烟的沼泽草地,纵横十余省,长驱二万五千里。
舍生忘死的红军将士靠什么?靠的就是理想信念!
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1935年1月,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历史关头,党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解决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
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启了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新阶段,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形成了伟大的延安精神。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1948年5月至1949年3月,中共中央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办公,这里成为党中央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西柏坡见证着“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成为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
重庆是一块英雄的土地。解放战争时期,众多被关押在渣滓洞、白公馆的中国共产党人,经受住种种酷刑折磨,宁死不屈,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凝结成伟大的“红岩精神”。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这些“最可爱的人”,用生命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锻造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经此一战,新中国真正站稳了脚跟。
精神脊梁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激励着共产党人排除万难,不断前进。
“两弹一星”研制成功,是中华民族为之自豪的伟大成就。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果断地作出了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在千里戈壁荒原,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一大批科学家,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永久镌刻在中国大地上。
兴办经济特区是党和国家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的伟大创举。1980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决定将“出口特区”定名为“经济特区”。8月,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1988年4月又批准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特区建设者披荆斩棘、艰苦创业,短短几年间,就将特区建设成为生机勃勃的崭新城市,创造了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磅礴伟力。
殷忧启圣,多难兴邦。1998年夏,我国南方长江流域和北方松花江流域、嫩江流域出现罕见洪灾。危急关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领导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战,取得了抗洪抢险斗争的全面胜利,铸就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举国同悲,山河共泣。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夺取了抗震救灾的最终胜利,用生命和鲜血凝结成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抗震救灾精神。
2020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中华大地。疫情发生后,党中央将疫情防控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迅速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取得了全国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
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与天和核心舱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三名航天员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从东方红一号到神舟五号,从嫦娥一号到天问一号,从天宫一号到天和核心舱。广大科技工作者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和“东风精神”,在感悟奋斗历程中坚定航天报国志向。
巾帼力量
百年奋斗历程,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彪炳史册的精神丰碑,其中更有妇女的飒爽英姿。
中共一大的顺利召开,离不开一位幕后“总会务”——李达代表的夫人王会悟。她为中共一大会议“放哨”,亦是南湖红船闭幕会议的牵头人。
在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雕塑园的19尊雕塑中,井冈山第一位女党员贺子珍,“双枪女将”伍若兰,井冈山斗争时期女红军两位杰出代表的雕塑,显得尤为珍贵。
在遵义会议纪念馆,一组珍贵的人物照片格外引人注目,那是30位红一方面军长征中的女红军,邓颖超、蔡畅、康克清、刘英、李坚真、贺子珍……
长征中女战士具有坚强的革命意志。邓颖超在长征前患严重肺病,后发展到大吐血,过草地时又掉进沼泽,七天七夜粒米未进,她硬是凭坚强的意志活了下来。
1936年,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团的女兵和500多名伤病员在腊子口峡谷中遭遇一个营敌军和100多藏族土司骑兵堵截。担任断后的70多名女兵与100多敌兵展开肉搏,女战士全部壮烈牺牲。
《红梅赞》讴歌的革命人江姐家喻户晓。江姐的原型江竹筠身材娇小,却生就一副共产党员的钢筋铁骨。“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1949年11月14日,江竹筠被国民党军统特务杀害于渣滓洞监狱,年仅29岁。
残酷的朝鲜战场上,活跃着志愿军女兵的身影。据不完全统计,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先后约有8000余名妇女参加志愿军,其中2/3担任医务工作,在志愿赴朝的医务工作者队伍中,50%以上是妇女。
被称为“中国的南丁格尔”的李蓝丁带领160余人的手术队抵达朝鲜,在前线参加抢救工作,她们随志愿军在不到8个月的时间内,进行了1200多次手术。
1998年特大洪水发生后,广大妇女干部和群众在洪流中挺身护堤,筑起一道“三八线”。在重灾区湖北省,共有近70万名“娘子军”,1000多支“三八抗洪抢险突击队”,680多支“巾帼抗洪抢险服务队”,650多名女指挥长,日夜奋战在千里江堤上。
我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离不开女性的重要贡献,我国第一位执行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女航天员刘洋,进行中国首次太空授课的女航天员王亚平……
2020年1月26日,农历大年初二,陈薇院士就带领团队进驻武汉。她带领团队研发新冠疫苗,让我国处在整个世界新冠疫苗研发第一方阵。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广大女医务工作者义无反顾、日夜奋战,坚守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展现了救死扶伤、医者仁心的崇高精神。广大女医生、女护士构成“白衣战士”的中坚力量,很多护理团队中女护士比例超过90%。广大党员干部、公安民警、疾控工作人员、社区工作人员、新闻工作者、志愿者等中的妇女同胞们忠诚履职、顽强拼搏,做了大量艰苦工作,撑起疫情防控“半边天”。脸上深深的口罩勒痕,频繁洗手导致双手皲裂的皮肤……成为战“疫”最美的记忆。
秀水泱泱,红船依旧;时代变迁,精神永恒。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用鲜血和汗水构筑起来的伟大精神,跨越时空、永不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