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韩亚聪
□ 陆邱珊 刘伊霜
坐在家中,等老板上门做培训、送材料,做成产品后,老板又上门收走,每月工资按时到账、分文不少——这样的好事听起来不可思议,却真实发生在贵州省凤冈县易地扶贫搬迁点凤翔社区。
“在家不?身体好点了吗?材料还有没有?没有我给你拿过去。”近日,凤冈永羚鞋业加工厂创办人李永琴拨通了工人文婵的电话。
易地扶贫搬迁户文婵患有下肢残疾和其他严重疾病,常年往返于家和医院之间,不便外出务工,因家中还有一个孩子上学,开销较大,文婵希望找到一份工作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文婵得知社区有个鞋厂老板心地善良,招收残疾人,便满怀希望地找到了李永琴。李永琴不仅招收了文婵,并且考虑到文婵的特殊情况,便让文婵在家中工作。平日里,李永琴会上门不厌其烦地讲解和演示制鞋的技术要领,还会定期将制作材料送过去。
“不用出家门就能挣到钱,这样的好工作解决了我的大难题,经济压力小了,我们一家人的幸福感也大大提升了。”
在凤翔社区,有这种“特殊待遇”的工人有20多个,大家都是因身体残疾而难以就业或不便外出务工,他们在李永琴的帮助下,足不出户就解决了就业问题。
“我也曾外出打工,非常理解大家的心情。现在回来创业,面对父老乡亲,能帮衬一点是一点。”李永琴说。
李永琴是凤冈县绥阳镇砚台村人,今年43岁,曾在浙江、广东等地的制鞋厂打工,学习到技术、积累了客户资源后,于2009年回乡创业。2018年,李永琴响应政府号召,在凤冈县易地扶贫搬迁点凤翔社区创办了一家鞋厂,后又在政府帮助下创办了一家袜子厂。
如今,有100余名工人在李永琴的工厂上班,绝大多数是易地扶贫搬迁户,其中23名是残疾人。在朝夕相处中,李永琴的勤劳善良感染和激励着工人,工人也成了李永琴的亲人和朋友。
李永琴了解到,社区有不少残疾人面临就业困难的窘境,便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吸纳残疾人群体就业,把技术、材料送上门,让不便外出的工人在家里就业。“每当看到他们无助而渴望工作的眼神,我不由得黯然泪下,内心总是有种责任感,希望他们能像正常人一样上班工作。制鞋非常适合他们,对身体素质要求不高,一些工序只需要一只手就能完成。”李永琴说。
一次,李永琴外出考察时,相中了一种能够代替手工上鞋工序的机器,2台机器8小时能完成500双左右,只需要2个人员操作,且造价便宜,这对于任何一个投资者都是十分诱人的选择。
但是,一想到厂里的工人会因此失业,李永琴放弃了。虽然现在人工开支大、利润有限,但老乡们不用再外出打工,她的内心也能得到一份安宁。
办厂至今,李永琴从来不拖欠工人工资,就是借钱也要按时足额发放。工人们也用勤劳回馈着李永琴。每年生产30万双鞋、创造350万元产值……凭借良好的质量和口碑,李永琴工厂生产出的鞋袜产品不仅在周边城区畅销,还远销到浙江、广东、四川等地。
近年来,李永琴的加工厂获得了“遵义市就业扶贫示范点”“贵州省先进就业扶贫车间”等称号,李永琴本人获得了“遵义市十佳返乡创业农民工”“遵义市脱贫攻坚奉献奖”等荣誉称号。
“从我回乡创业以来,一直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帮助支持,所以自己也应该加倍努力,给易地扶贫搬迁户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李永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