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家风 PDF版下载

版面: 家风

“七一勋章”获得者周永开为家人设立“家魂奖”

将“一生追随党”作为家风传承


    ▲ 周永开(右)与妻子吴应明在家中。

    ▲ 周婧在宣讲周永开的事迹。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任然

    6月29日,周婧陪着爷爷周永开驶过繁花似锦的长安街,走进庄严的人民大会堂,走进红色闪耀的金色大厅,在《忠诚赞歌》乐曲声中,扶着周永开走上挂着金色勋章的授勋台,接受“七一勋章”的颁授。

    这一程,周婧心潮澎湃,思绪翻涌,往事一幕幕不断涌上心头。

    在周婧的儿时记忆中,“几乎在家看不见爷爷”。奶奶总淡淡地说,“做好事去了”。她没想到的是,“不喜拉家常”的爷爷,做了很多件“惊天动地的好事”。

    1928年出生的周永开是四川省巴中人,为四川省达州市原达县地委副书记,有76年党龄。他“将一生追随党”作为座右铭。2020年,周永开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如今,已93岁高龄的周永开,仍一心一意“追随党”,倾尽所有坚守“为民服务”的初心,他也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将这种信仰和坚守,继续传承下去。

    设立“家魂奖”

    工作十余年,周婧得到过一些表扬和肯定,但她最难忘的荣誉是爷爷亲手颁发的“家魂奖”。

    2011年的一天,周永开召集家人,宣布他要在家中设立“家魂奖”。“爷爷说,人要活一种精神,家里面也要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家魂奖’,奖励给传承这种精神的人。”周婧回忆,周永开说完,拿出一本证书,上面写着:“周婧在万源市公安系统工作四年中,思想进步参加中国共产党,工作积极受到领导和群众的好评,荣获‘家魂奖’,特发此证。”

    周永开亲手把证书颁发给周婧,周婧赶紧起立,双手接过,其他家人鼓掌表示祝贺,周永开还奖励了800元奖金给她。“我们从没收到过爷爷给的压岁钱。因为他的所有收入、积蓄全部用在做好事上了。”周婧说:“可见,他对‘家魂奖’的重视。”

    至今,这个奖已这样庄重颁发给三位家人,周永开的评奖标准有两个。“一是否入党,二是为群众办了多少实事。”

    “特别是入党,是爷爷见到家人后,关切的首要问题。”周婧说,和爷爷难得的相聚中,爷爷聊得最多的就是党史,也正是了解了波澜壮阔的党史,以及在爷爷的不断关切下,周婧参加工作一年后,便积极入党。

    而爷爷究竟为何入党?周婧在近几年的新闻报道中,才得以细致了解。

    1943年,14岁的周永开入读共产党办的小学后,发现学习的内容和以往在私塾里学的大相径庭。老师们教学生读书写字、写作文,还有音乐课,教材选的多是鲁迅等人的文章和进步歌曲,讲述的一些内容常常让周永开心潮澎湃,他感觉这是“为穷人办的学校”。

    在周永开记忆中,共产党大大改变了农民的生活。当时的国民政府为了利益,号召农民种鸦片,很多农民自己也吸食,这其中包括他的父亲。“共产党则翻了鸦片地”,并帮助周永开父亲在内的很多农民戒了鸦片。

    在学校里,周永开了解了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亲身感受让他坚信,“这才是穷人的出路”。1945年一个黑夜,在学校后山的一处僻静陡坡上,周永开在一位名叫王朴庵的老师带领和见证下,秘密宣誓,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新中国成立前,周永开从事地下党工作,他的家成为整个川北地下党的活动中心。为了斗争需要,他发展妻子吴应明入党,同样是穷苦出身的吴应明说:“这个世道要不得,我不怕死,我们一起跟着共产党干!”

    “共产党员只能退职,不能退休”

    了解了爷爷奶奶的红色岁月,周婧开始领悟爷爷为何要“一生追随党”。

    位于四川省万源市官渡镇的花萼山,是川东北最高峰,曾被誉为“大巴山动植物基因库”。20世纪90年代,曾先后任中共巴中县委书记、原达县地委副书记、达县地区纪委书记等职务的周永开退休了,但他还想“再为群众办点事”。

    带着“共产党员只能退职,不能退休”的朴素思想,周永开发现花萼山生态遭到了破坏后,毫不犹豫地扛起守山护山以及带领村民脱贫的责任。

    新中国成立后,吴应明一直服从安排,曾做过妇女主任、后勤工作人员、工厂工人、办公室工作人员等工作。周永开上山后不久,吴应明也继续跟了去。

    “老两口把家搬上了花萼山,三十年如一日,磨破了无数双胶鞋,流过无数汗水,受过无数伤,两次差点丢了性命。”周婧说,“做这一切,不求任何回报。”

    上大学时,周婧也跟着家人上了花萼山,当年,从达州市坐车到万源市,再去花萼山只能步行,走到山脚再往上爬,“大概走了5个多小时”。

    这一路,让周婧受到了深深触动。“路过的村民,听说我们是周永开的家人,每家人都拉我们进屋喝口水、热情招待,不停念叨‘周书记太好了,感谢他’。”周婧说,村民们讲述周永开如何帮助村里修了路、通了电、资助孩子们上了学,带领大家发展产业……

    周婧想起了爷爷常说的一句话,“你给群众一碗水,他们还你一桶蜂蜜,这是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

    这样一路走到山顶,才看到周永开常年落脚的茅草屋,茅草为顶,泥土为墙,是村里最简陋的一间。周婧说,当年近七旬、一身粗布衣服的爷爷从茅草屋里钻出来的那一刻,她眼前的爷爷无比闪亮。

    如今,花萼山比周婧第一次上山时还要葱翠,成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村民不仅脱贫了,还有了稳定的致富产业。

    “追随党”是家的“魂”

    从花萼山回来,周婧开始关注爷爷的过往。她了解到,爷爷治家严厉,一心为民。周永开两个儿子年少时贪玩,想看电影,便偷溜进职工电影院。周永开知道后严厉批评两兄弟,还召开职工大会,让他俩在会上道歉、检讨,自己也做了检讨,请大家监督,这其中一个就是周婧的父亲。周永开任纪委书记时,查过自己的孩子,发现自己的一个孩子有过错,按规章制度给予处分。

    20世纪80年代,周永开任地委副书记时,吴应明是一般干部。当时组织部门拟提拔她为副县级。周永开得知后即刻阻止,找到当时的地委书记说,吴应明文化有限,提拔她,“群众有意见,也影响党的形象”。

    周婧还了解到,周永开一生不求私利,勤俭节约源自他的父亲,周婧的祖爷爷一生勤劳朴实,非常感恩共产党帮他戒了鸦片烟,周永开做地下工作时,其父亲经常帮着守门。新中国成立后,周永开一直担任领导职务,但其父亲从未找过他帮任何私忙,并鼓励他要“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周永开夫妇非常勤俭,常年粗茶淡饭,攒下的钱,用于花萼山保护以及各种助学、捐赠中,去年新冠疫情暴发,老两口捐赠数万元。而交党费,老两口也常常是以万元计。

    在周永开家,过年一大家人必开“民主生活会”。“每次都有主题,人人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讲今年入党没有,为群众做了哪些实事。”周婧说,有两次家庭会她印象深刻,一次是周永开决定将农村老宅,曾是中国共产党原川东北地下组织秘密办公的地方,捐赠给党组织,捐赠书由周婧在家人面前宣读。一次是周永开告知家人,他将把所有财产捐给国家,“包括他自己,他希望走后,埋在花萼山上,化作肥料,继续滋养大山。”

    周婧渐渐领悟到,周永开的“一生追随党”,就是一丝不苟地践行誓词,以行动实干来坚守“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并一直葆有甘于奉献、勇敢担当的精神品质,传承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而这就是爷爷注解的家的“魂”。

    如今,在达州市纪委监委信访室工作的周婧,每天忙到很晚才下班。但她近日还是抽空和爷爷谈了自己的认识,“您让我们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因为正是这种初心才能让我们拥有现在的幸福生活。我也定将褒有共产党人的优良作风,踏踏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工作,把咱家的这‘魂’继续传播、弘扬、传承下去。”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