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新阅读 PDF版下载

版面: 新阅读

重温那些令人心潮澎湃的红色故事

——读《中共党史上的那些人与事》


    《中共党史上的那些人与事》是党史学者刘明钢多年心血之作。作者从自己多年来在知名报刊上发表过的400多篇纪实文章中,精选出66篇转载率比较高、反响比较大、可读性比较强的篇目集结在一起。本书分为“人物写真”“内幕揭秘”和“随笔漫谈”三个部分,将学术性、知识性与趣味性结合在一起,让读者通过书中的文字,重温那些令人心潮澎湃的红色故事。

    ■ 子知

    《中共党史上的那些人与事》是党史学者刘明钢的集大成之作。正如本书在内容介绍中所说,这是“作者从自己多年来在知名报刊上发表过的400多篇纪实文章中,精选出66篇转载率比较高、反响比较大、可读性比较强的篇目集结在一起”的心血之作。本书分为“人物写真”“内幕揭秘”和“随笔漫谈”三个部分,将学术性、知识性与趣味性结合在一起,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解读党史的著作,让读者通过书中的文字,重返那些令人心潮澎湃的红色故事。

    书写历史,写作者的宏观视野必不可少。从全书内容来看,本书涉及的人物、事件很多,由此可见作者的知识视野之广。从洪学智将军眼中的彭德怀,到张闻天与延安马列学院;从粟裕与战争回忆录,到刘少奇论党员的修养;从秦基伟对上甘岭战役的回忆,到共和国国庆日的由来……大量党史上的重要内容,都在书中得到了呈现,让读者可以跟随文字重温红色记忆。

    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些革命先辈的故事,才让人更能产生历史的同理心。虽然书中的人物都是历史上的大人物,但读者看到他们的故事并不会觉得有距离感,反而可以通过领袖人物的言行感到他们平易近人的一面。

    红色故事之所以感人,就因为其真实性与故事中的人物的精神魅力。我们看到方志敏面对艰苦恶劣的环境时依然坚定信仰,毫不动摇意志,不仅能感受到革命先烈大无畏的气概,也能从中获得砥砺前行的精神动力;当我们看到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辛、面对苦难毫无退缩的时候,更能体会先辈们创建新中国之不易,乃至会产生“重走长征路”的激情。通过阅读党史上的这些故事,读者的心灵视界也得到了锤炼与升华,这正是好书能带给我们的精神感召力。

    本书不只有宏观的历史视野,还有大量精彩而动人的细节,这些细节或令人精神振奋,心潮澎湃,或令人十分感动,落下热泪。

    比如在《红色浪漫:延安窑洞里的四大婚礼》这篇中,我们可以看到革命先辈坚定的革命信仰,以及革命伉俪令人神往的生活态度;在《“实事求是”校训溯源》这篇中,读者可以看到实事求是的精神是如何贯彻到我们的党校教育中的——正如书中所言:“这个校训是中央党校办学理念和育人要求的高度概括,是校风、教风、学风的内核,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体现中央党校的特点、风格,同时也反映着文化积蕴和精神。”事实上,这一精神也一直激励着党员干部踏实努力,奋勇前行。

    书中历史细节的魅力,还体现在作者流畅的文笔上。一般来说,对党史的叙事必须严格遵守真实性与准确性的原则,不能有过度的文学修辞。但是,这不等于相关内容就只能是呆板无趣的。能把红色故事讲得生动有趣,是本书的一大亮点。

    比如,在谈到“四五运动”时,本书讲述了“童怀周”与《天安门诗抄》的故事。我们在书中可以看到这样历史现场感很强的文字:“随着清明节一天天迫近,前往天安门的人越来越多。天安门广场成了人的海洋,花圈的海洋,诗词的海洋,悲痛的海洋,愤怒的海洋。”

    这样的排比句,虽然有一定修辞性,但用在令人热血澎湃的历史时刻,其实相当合理。又如:“每天,都要收到雪片般的提供天安门诗词的信件;每天,都要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川流不息的来访者。所有的来信与来访者都要求铅印出版,以便让更多的人共享天安门诗词。”这些文字饱含热情,让人很容易进入历史的现场感,增加可读性,也激起很多读者的情感共鸣。

    我们在观察历史著作的时候,往往会谈到细节的真实性问题。其实,要想把历史细节真实地呈现出来,作者对史料的选择很必要。本书对史料文献的筛选,是比较客观与公正的,尽量选择带有现场感的口述史料,以及权威部门的研究文献,这些都是十分必要的资料准备工作。

    而且,为了读者阅读的方便,作者还在每篇后面附上了相关资料,方便对相关历史有兴趣的读者做拓展阅读。这一设置相当人性化,不仅没有喧宾夺主之感,而且保证了叙事主体的完整与流畅。

    书写党史的意义,不仅在于回顾历史,还在于照亮未来。

    本书可以在精神层面给予读者不少正面的引导与启发。首先,读者可以从领袖人物与革命先辈的故事中,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以史为鉴”与“不忘初心”的必要性。虽然书中的故事距离今天有些遥远,但蕴含其中的精神却一直延续。艰苦奋斗,砥砺前行,这个精神在任何时代都需要,尤其是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我们更应该坚定立场,奋发有为,这些精神养料就从党史上那些英雄人物中来,从那些令人鼓舞的历史故事中来。

    而且,由于本书可读性较强,很容易吸引青少年读者的阅读兴趣。想让年轻一代汲取红色文化的养料,培养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之情,阅读这类好书就是一个很好的渠道。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