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姚改改
5000公里意味着什么?
对米娜瓦尔·艾力来(以下简称米娜)来说,一头是自己出生的地方——新疆喀什岳普湖县,一头是自己奋斗的地方——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距离虽远,但心没有隔阂。”在宁波北仑生活了十多年的米娜,早已融入当地,播撒爱心浇灌出民族团结之花。
米娜生活的北仑区,是浙江省典型的输入型少数民族散居地区,全区90多万人口中,外来人口56万人,其中少数民族成分46个,4.2万人,流动少数民族约4万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约占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95%。
不远千里来到北仑,如何适应新环境?如何在这里安居乐业?……为提高外来少数民族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近年来,北仑区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目标,探索民族工作标准化,全力推进民族工作机制创新、方式创新、载体创新,形成了一批民族工作全国品牌。
由米娜创立负责的“米娜工作室”就是其中一个响当当的品牌。
“米娜工作室”——搭建三大平台、校地协同治理
2006年,以岳普湖县理科状元身份考入宁波大学的米娜,感受过只身一人到陌生之地的难处,所以毕业后,听说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招收了第一批新疆籍的少数民族学生,需要一个能帮助学生快速适应新环境的辅导员时,米娜毫不犹豫选择到宁职院当辅导员,负责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
2013年起,她累计组织307名少数民族学生组成“追梦”宣讲队,利用假期返疆机会向家乡群众讲述在第二故乡亲身经历的民族团结好故事;为给民族青年学生传人生之“道”,解就业之“惑”,米娜协助北仑区学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青年大学生提供与创业精英“零距离”交流的机会;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宁职院新疆班的6名学生决定留在北仑过年,米娜为大学生们准备了“家的味道最美”迎新茶话会……无论是思想上生活上,还是学习上乃至就业上,米娜事无巨细地为少数民族学生着想,呵护学生在北仑更好地融入与成长。
十年来,米娜坚守育人初心,牢记“民族团结”使命,为少数民族学生搭建“学习辅导、宣传实践、文化融入”三大平台的同时,拓展社会实践的内涵外延,探索出“三年三类三层次”递进式、系统化服务管理的“米娜工作法”。如今,有197名优秀的少数民族人才成为兴疆稳疆的一线骨干,还有18名留在了宁波,成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桥梁纽带。
“56小花”——创建“五位一体”协同机制
在北仑流动少数民族同胞中,还有一个特殊的群体——随迁未成年子女。
北仑区小港街道谢墅社区地处城乡接合部,紧邻三大工业区,吸引了大量的流动人口涌入生活就业。其中,外来流动少数民族同胞有1500余人,随迁未成年子女有150余人。流动少数民族下一代的素质成长、融入成长成为城市民族工作的新重点、新挑战。
“围绕‘家庭成长、农村融入、学校提质、企业体验、社区服务’,我们创建了‘五位一体’流动少数民族随迁子女协同机制。”谢墅社区党支部书记龚丽琼介绍。
在社区,“56小花”欢乐吧是寒暑期最热闹的地方,孩子们在这里练习书法、学习剪纸、接触摄影、读绘本、看电影……社区采取“课后托管+素质拓展”的形式,服务时间在周一至周五课后的基础上,增加了周末两天。
“我儿子自从参加欢乐吧课后辅导班后,学习成绩提高了,也改掉了原来调皮捣蛋的习惯,进步特别大!”土家族学生小蔡的妈妈高兴地说。
考虑到不少流动少数民族家庭存在隔代教育的情况,社区又适时推出了“56小花”亲子社,从2016年10月开始,每两个月开展一次活动。亲子采摘、“池塘捉泥鳅”“蛋糕DIY”等活动,每期组织10余对家庭参与。通过一场场活动,家长也逐渐认识到自己在家庭中扮演角色的重要性,不再一味地追求上班挣钱,更多地关注起孩子的成长。
“56小花”农夫体验营、“民族小花”春泥团队,帮助生长或居住在农村的少数民族随迁子女,树立第二故乡主人翁意识;民族融和馆、民族文化墙、民族风情长廊、少数民族宣讲队,这四个建立在学校的阵地,成为孩子们的民族联谊站;“企业体验岗”则是让孩子们走进父母的工作岗位,在体验劳动不易的同时,帮助孩子们了解多种职业的基本知识,感受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为少数民族下一代将来走向社会、规划人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启蒙作用。
正如《爱我中华》这首歌中所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宁波北仑各族兄弟姐妹正携手倾力打造幸福和谐的美好家园,共同迈向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