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美·口述 PDF版下载

版面: 美·口述

“英子姐姐”刘发英助学记


    ▲ 刘发英与长阳县龙舟坪镇花坪小学的学生们在一起。

    ▲ 刘发英来北京参加全国“两优一先”表彰大会。

    “英子姐姐”刘发英,是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龙舟坪镇花坪小学副校长。她一直关注、帮扶山里的贫困孩子。“英子姐姐”是她的网名。从2005年开始,她就在网络上发起爱心助学,截至现在,一共资助了3696名贫困学生。刘发英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等荣誉。2021年,她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 口述:刘发英 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

    龙舟坪镇花坪小学副校长

    ■ 记录:范语晨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灯光很微弱,孩子们眼睛里求知的光却很明亮

    我的父亲是一名教师,受他影响,我从小的梦想也是当一名教师,让山里的孩子学习知识,改变命运。1991年,我从师范毕业后,就主动申请到长阳县最偏远的黄柏山乡工作,做班主任兼数学老师。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会走上助学这条路,我想这与我年轻时支教的经历密不可分。

    那时的黄柏山是真正的穷乡僻壤,交通和经济条件非常差。我所在的中心小学是两层土房,全校190多名学生,男女生分别住在四个大教室里。学校的食堂只提供开水,学生要自带食物。那里大部分孩子带的都是土豆和红薯。而老师则是学校分给每人一块地,自己种菜自己做饭吃。我刚从学校毕业,还不会种菜,只能每天做清水煮面条吃。

    在支教的日子里,我看到了当地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上有很多困难。有的孩子几乎顿顿咸菜拌饭,有的孩子一连10天衣服都不换洗,不少学生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有个姓方的男孩我印象深刻。他的妈妈有精神疾病,爸爸在煤矿打工。一天晚上,班上几个孩子在我宿舍烤火,我正在给我儿子织毛衣。小方突然问我,“刘老师,毛衣是不是很暖和?”原来他长这么大从没穿过毛衣。听完我心里很难受,于是给他织了一件红毛衣。2012年小方接受央视采访时,我才知道这么多年过去了,他还一直珍藏着这件毛衣。

    尽管生活不容易,但学生和家长们对我这个外乡镇来的老师还是照顾有加。我从小胆子小,刚到黄柏山时,晚上害怕不敢睡觉,偷偷地哭,吃不饱饭也哭,周末放假没地方去,一个人很孤单也会哭。班上的女孩子们就轮流陪我睡觉,周末带我到她们家里去玩;我不会种菜,有的家长会帮我带些新鲜蔬菜。这些善良的人们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帮助我,给了我留下来的勇气和动力。我也因此下定决心,要力所能及地帮助这些孩子们。

    这份恩情触发了我助学的初心,而山里人对知识的渴望坚定了我助学的信念。学校里经常停电,孩子们常常点煤油灯学习。灯光很微弱,他们眼睛里求知的光却很明亮。记得有一天家访时,一位学生父亲对我说,自己不识字,有一次在外打工的亲戚寄给他一封信,为了知道信上的内容,并给亲戚回信,他只好请人帮忙。作为回报,他帮人家挖了整整3天坚硬的板田。他对我说:“刘老师,没有文化的苦我们这辈子吃够了,就算是砸锅卖铁,我也要让孩子读书!”

    这句话对我内心触动很大,大山里太需要老师了,孩子们太需要帮助了。于是,我从领到第一个月98.5元工资开始,就抽出一部分,帮助班上的孩子解决交学费、看病的难题。2003年,我调到湖北资丘镇白沙坪小学当校长。随着接触到的贫困学生越来越多,我越发觉得,助学只靠一个人的力量还远远不够。

    人间有真情,网络不虚拟

    2005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互联网。那时候,白沙坪小学来了两名“心之旅”助学网站的志愿者。我带着他们走访了几户贫困学生家庭。之后,志愿者将贫困孩子的情况发布到网站上。一周后,800元爱心助学款便寄到了学校。

    互联网太神奇了,要是能通过网络,让更多的人来帮助山里的孩子就好了。于是我申请了“英子姐姐”的网名,开始通过QQ向爱心人士求援。2010年11月,我组建了助学团队,创建了我们自己的网站。

    可是网络助学这条路困难很多,第一个考验就是网友的信任关。网络毕竟是虚拟的,我与绝大多数的爱心人士压根没见过面,想要获得他们的信任,让他们把钱寄给一个遥远的、素不相识的学生,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我清楚地记得,刚开始做网络助学时,有一名网友表示他有助学意愿,但条件是必须跟我视频,只有看到我本人才能相信我,可是我的电脑没有摄像头。

    那时乡下还买不到摄像头,我托人到县城里才买到了一个小摄像头。可视频时开通不到一分钟对方便关掉了,并且给我发来很难听的话:“你就长这么个样?还想骗我的钱?如果缺钱可以直说,不要打着助学的幌子出来骗人。”

    前面的几年,这样的不信任甚至谩骂还有很多。起初我特别伤心,后来想想,如果我遇见这样的事,恐怕也不会轻易相信。信任是需要慢慢建立的。想清楚后,我便在网上公布了自己的所有真实信息,并向网友公开承诺三点:第一,每位贫困学生的资料都由我亲自走访并核实;第二,每一笔助学善款由我亲自发放;第三,走访等工作中产生的费用由我个人承担,绝不从助学款中提取一分钱。

    就这样,我们的网络助学团队渐渐赢得了大山外人们的信任。江苏常州的戴伯春老先生就是我要特别感激的一位老朋友。2015年的10月2号,戴先生在网站上留言,拜托我帮他筛选两名学生,他来资助。由于我们会帮爱心人士与他资助的孩子们建立起联系,戴先生资助的学生经常向老人汇报自己的学习近况。戴老也就越来越信任我们,在此后的一个月之内陆续捐出了23万元,帮助了12名贫困生。

    几年前,我们团队去江苏看望戴先生。他当场捐赠200万元,提议我们每年用利息奖励受我们团队资助学生中的优秀学生。今年“五一”期间,我得知戴老生病住院,便号召获得过这项奖学金的孩子们给老先生写封信。几天时间,38封满载祝福的信便从北京、南京、广州、武汉等地飞到长阳:“亲爱的戴爷爷,我目前就读于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目前正忙于毕业设计,今年暑假之后,我就是一名研究生了!”……

    我把这些信件编成了一本书,准备送给戴先生作为纪念。这些好心人让我懂得,即便是在虚拟的网络上,只要你做的是正义的事,就一定能换来他人的以诚相待。我还总结出一句座右铭激励自己:无私奉献,网络不虚拟;热心助学,人间有真情。

    绝对贫困消除了, 爱心还要继续传递

    转眼间,“英子姐姐”网络助学已经16年了,我们的团队从一个人发展到一群人,现在已经有300多名志愿者加入。这16年来,我和我的团队利用双休日和寒暑假,走遍了我们长阳县的154个行政村,到今年4月底,我们共结识海内外的爱心人士210012名,募集助学款2400多万元,帮助3696名贫困孩子圆了求学梦,先后有30多名学生考上了清华北大等一流大学。我手写的助学台账也已经累积到了180本。

    2015年国家的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我们团队主动将网络助学融入教育扶贫,写进了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扶贫手册,我们资助的学生家庭必须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如今脱贫攻坚战已经取得了全面胜利,长阳人的日子越来越好了。根据县教育局去年的数据,长阳县贫困生的教育资助率已经达到100%,实现了“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而失学”。

    我不止一次地被问道:“农民都脱贫了,以后就没有贫困学生了,你们的助学团队是不是就没事做了?”虽然全国范围内的绝对贫困已经消除,但是相对贫困还存在,我们的爱心助学会继续走下去。当然,团队的资助方向会随着生活水平的变化调整,转变为“以奖代助”的形式。如果说我们以前的资助目标是让贫困的孩子能不辍学,那么现在的助学是让学生受到更好的教育,能够自信、阳光地生活,成为国家的优秀人才。

    除了帮助山里孩子改变命运,我觉得助学更大的意义是传递爱心,升华下一代的精神境界。我有个叫小琦的学生,命运很悲惨,出生后便遭父母遗弃,被一个老人收养,只为了照顾他脑瘫的儿子。我们从小琦上五年级开始就资助了她,连女孩子的日用品都是我帮她买。去年暑假,小琦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北京科技大学。有一天她告诉我:“刘妈妈,我终于实现了自己多年的心愿,完成了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当时刚好有一家媒体在我这里采访,记者就问她,你这么年轻健康,怎么会想到去做器官捐献呢?小琦说:“我从小家里困难,是在刘妈妈的帮助下长大的,她的一言一行影响着我。当有一天我的生命结束了,还能给别人带来光明和帮助,那我的一生就更有意义。”

    每当看到孩子们能在我们的帮助下走入他们心仪的大学,走向社会、回报社会,再加入我们助学团队的时候,是我最欣慰的时刻。如今,我的丈夫、儿子和儿媳都与我一起,走上了爱心助学的道路。还有四年我就退休了,到那时,爱心助学将是我的第一职业。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