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视点 PDF版下载

版面: 视点

浙江宁波象山妇女奋斗精神代代相传

“妇女水库”映初心 当代巾帼续使命


    ▲ 初春时节的“妇女水库”。

    ▲ 当年建造“妇女水库”的妇女们旧地重聚。 姚改改/摄

    ▲ 路下林村巾帼志愿者在“妇女水库”前合影。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姚改改

    一汪碧水,在夏日照耀下,泛起粼粼波光。池塘边的大树上,知了在不停鸣叫。自从孩子们暑假开始后,韩美英每天都要沿着“妇女水库”走上几趟,一来谨防小孩子落水,二来查看水面清洁度,更重要的是,寻着60多年前妇女们的足迹,重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韩美英是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丹西街道路下林村妇联主席。而她每天前往的“妇女水库”则是新中国成立后,妇女们追求男女平等,豪情万丈建设水利基础设施的印记。

    妇女走出家门 撑起半边天

    象山虽靠海,但由于河流短入海快,山体涵养水分能力差,一直以来属于资源性缺水的地方。水库之于象山,亦如主食之于三餐,基础且必要。

    1956年“八一台灾”,无情夺走3402名象山人的生命。为避免灾害的再次发生,象山县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男社员们都参加了加固海塘堤坝,修建河道、水库等工作。

    当时受妇女解放事业影响,妇女们纷纷走出家门,走到田间。她们追求在政治上有位置,在经济上有来源,在家庭里有平等。此情此景,让时任丹城公社副主任兼妇女主任的张式贞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都说妇女能顶半边天,为什么妇女就不能修建一座水库呢?”

    风风火火是张式贞一贯的工作作风。时任路下林村妇女主任的雷彩香接下了选址的任务。

    考虑到路下林村有五六百亩的缺水农田,且山脚下容易蓄水。经多方思量,水库最终选定建造在村旁青山脚下的荒地上。

    地方是选好了,可没人没钱,怎么开展工作?此时,张式贞不服输的性格又凸显了出来。“男同志能做到的事情,我们女同志也一定能做到!”

    她向下辖的8个乡镇的妇女发出修建水库的号召,“丹城妇女要当花木兰!修建水库利国利民!”一时间,妇女们纷纷响应,报名者有近百人。

    人力解决了,更难啃的缺资金硬骨头还在后面。由于达不到扩容标准,“妇女水库”不予立项。可这并没有让妇女退缩。在与当地政府多次沟通后,终于,“妇女水库”可借用大型水库仓岙水库的物资和工具。

    妇女们轰轰烈烈的水库建设终于拉开了序幕。

    破除万难 泪洒大坝上

    筹备两个月后,1958年5月,“妇女水库”开工号角吹响。工程采取军事化管理,每天到位劳动的七八十个妇女,编成1个连3个排进行抢修建设。为了营造比学赶超的氛围,“哪个排修得快,就给哪个排插红旗。”93岁的雷彩香回忆说,“这可是荣耀呀。”

    修建水库全是义务劳动,可妇女依旧热情高涨。当年条件有限,整个工程全靠妇女们肩挑、手搬,“纯手工”完成。有的妇女刚参加劳动不久,一开始用不好独轮车运土,衣服磨破、摔倒受伤是常有的事;身体强壮的16岁小姑娘张根娣,挑起200斤的担子健步如飞;还有的妇女学习制作土雷管,有一次设定30分钟爆破的雷管,40分钟后仍没动静,她大胆上前看,差点被炸伤;冬天结冰,妇女照样搬抬打基……

    “搬石运土、夯基筑堤,大家好像不知疲累,甩开膀子日干夜干拼命干,一年的工期,我们硬生生提前到10个月。”当年新婚三天就一头扎到堤坝上的排长陆梅芳说。

    “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争取胜利!”“月亮当太阳,田地当战场,锄头当刀枪。”……妇女们一边喊着号子,一边打着配合赶工期。

    为了解决妇女的后顾之忧,当地还组建了托儿所,帮助劳动妇女带孩子。“有些哺乳期的妇女忙于劳动,顾不上回去喂孩子,家人就把孩子送到工地上去喂奶。”83岁的谢梅凤补充说。

    1959年3月,水库竣工,妇女们高兴地相拥而泣,泪洒大坝。为了纪念妇女的付出,水库被称为“三八妇女水库”,村民简称“妇女水库”。此后,五六百亩荒地变良田,老百姓实现了旱涝保收。2020年,象山县有关部门将此水库命名为“妇女山塘”。

    传承精神 再展巾帼力量

    随着城镇化推进,路下林村变成了城中村,尽管以灌溉为主的“妇女水库”失去了往日最重要的职能,但60多年来一直保障着村民的生产生活用水。它所蕴含的强大精神力量,在新时代下重绽光芒。

    时光荏苒,那群建造水库的大姑娘小媳妇现在都成了白发苍苍的老奶奶,但看到水库被一代代维护修缮,拥有了坚固的护塘大坝、沿岸青石护栏、平坦的坝上大道,她们感慨万千,对村里的年轻妇女充满了寄托:“希望你们能把我们当年‘不怕苦,不怕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巾帼精神继承发扬。”

    “我们要向她们学习,把前辈的无私奉献精神、巾帼不让须眉的劲头传承下去,继续引领广大妇女助力乡村‘三清三美’建设。”由“妇女水库”伴着长大的路下林村副主任钱江说。

    如今,妇女们定期开展村庄卫生整治和保洁水体周围环境卫生和清洁水面工作,利用上班前的清晨和下班后的傍晚,争分夺秒参与垃圾清理、卫生死角整治。同时,作为垃圾分类的先行者,入户宣讲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帮助村民逐步开展垃圾分类。

    据统计,路下林村现有本地常住人口700人左右,在附近工业园区企业务工的外来租户达3000人以上,人口倒挂严重。这给村里的环境卫生和社会治理带来不小压力。

    今年年初,路下林村新一代妇女干部群众在“妇女水库”精神的感召下,建立了一支巾帼志愿者服务队,喊出“哪里需要我,我就出现在哪里”的口号,积极落实“四必访”,全面参与到基层社会治理中。

    “我们把30名巾帼志愿者按居住地划分为5个组,每组由组长带领开展日常环境卫生和垃圾分类督查工作。”丹西街道妇联主席忻海霞介绍,“我们要发挥妇女的细心、决心和韧心,将‘妇女水库’精神代代相传,再谱一曲‘妇女能顶半边天’赞歌。”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