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刘世康
2020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利通区金花园社区视察,宁夏吴忠市利通区金星镇王兰花热心小组党支部书记王兰花当面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了他们开展志愿服务的情况,总书记听了十分高兴地说:“你们的经验很好,真正体现了行胜于言。”
王兰花说:“习近平总书记的鼓励让我信心倍增,正是因为大家的需要和小组成员的坚守与执着,才有了今天的兰花芬芳、行胜于言。”
坚守“初心不改、为民服务”的信念
王兰花是一名党员,也是个闲不住的人,2004年从居委会主任的位子上退下来后,她觉得自己人退了,思想不能退,“趁着还能动弹,一定要为邻里再做些什么,再为社会干点儿啥。”
2005年初,王兰花和6位老姐妹一起成立了“王兰花热心小组”,地点就设在她家。她们每天奔走在社区各个角落,照顾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帮助邻里解决琐事、化解纠纷,渐渐成为邻里间的“贴心人”。
随着队伍逐渐壮大,2010年裕西社区专门腾出230平方米的社区用房,作为王兰花热心小组的大本营,正式亮出了“兰花志愿服务之家”的牌子。各级党委、政府也给了很大的支持,为她们精心打造了服务工作室、兰花成长轨迹、康复理疗站等功能室,更加坚定了她们志愿服务、帮助群众的信心。
2012年,王兰花热心小组成立了党支部,先后引进了宁夏义工联合会、雷锋车队等7个社会组织和爱心企业,组建了文明劝导、治安巡逻、矛盾纠纷调解等10支志愿服务队,志愿服务组织发展以燎原之势,从裕西社区走向利通城乡,志愿者也从最初的7人发展到如今的6万多人,并探索形成了“345”志愿服务模式。
秉承“靠近我、温暖你”的理念
作为党员,每当群众上门寻求帮助,王兰花都会竭尽所能、热情真诚,宁可跑断腿、磨破嘴,也不能对不起大家对她的信任。
2008年,利通区金银滩镇团庄村一名不到6岁的孩子被诊断出患有白血病,生命垂危。孩子的父母倾尽全力却凑不够医疗费用,本已打算放弃治疗,听说有王兰花热心小组,他们燃起了心中最后一点希望。“见到那孩子时,他已经很多天没吃东西了,喂水都会吐。那孩子跟我孙子一样可爱,看着他,我心里像被刀割一样。”王兰花说。
王兰花热心小组随即带头捐款,还联系当地电视台、报社等,发动社会力量进行捐助。在王兰花热心小组精神感召下,医院医护人员也纷纷慷慨解囊,终于将孩子抢救过来。为凑齐之后的医疗费用,王兰花和志愿者们继续四处奔走筹集捐款。
“那段时间我们见门就进,见人就说,每筹到一两千元就赶紧打到医院,前后筹到了爱心捐款13万多元。”王兰花说。最终,孩子的病情稳定下来,直至今日,孩子还经常给王兰花打电话表达感恩之情。
发挥“引领带动,传递能量”作用
王兰花热心小组积极发挥引领带动作用,推动志愿服务向更加常态化、专业化的方向不断发展,永葆志愿服务生命力。
参与疫情防控,构筑安全防线。志愿者们身先士卒、冲锋陷阵,积极配合社区做好出入人员信息登记,为社区居民宣传防疫知识,义务成为社区疫情防控一线的排查员、宣传员、执勤员和监测员,为小区构筑了严密的安全防控线。
打造志愿之城,传递兰花温度。王兰花热心小组积极开展“创建文明城市——兰花在行动”“晒晒我们的志愿风采”“我为创城做贡献”等系列主题志愿服务活动,走进小区,联合辖区网格长、单元长、志愿者清理地面垃圾、“僵尸车辆”和广告“牛皮癣”,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大挑战,宣传垃圾分类知识,争做“文明劝导”“交通疏导”“治安巡逻”志愿服务排头兵。
弘扬志愿精神,播撒“民族团结”种子。王兰花热心小组以民族团结志愿服务为主题,开展文化活动为载体,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理论,利用传统节日开展邻居节、百家宴、唱响民族团结歌、邻里一家亲茶话会等形式各样的文化活动,播撒“民族团结”种子,使民族团结、互帮互助成为社区各族群众的行动自觉。
实施公益创投项目,扶贫帮困温暖民心。王兰花热心小组实施“共享阳光 兰花助老”“共享阳光 兰花助残”“青少年社区融合项目——小兰花行动”“关爱两癌患病妇女”社区公益创投项目20多个,通过项目牵引,链接多方资源及社会力量的优势功能,动员引导居民群众积极、主动参与社区管理、志愿服务,增强社区居民之间的互助意识和凝聚力。
如今,兰花志愿者从最初的“爱管闲事”,变成了居民心目中的“热心肠”“贴心人”“活雷锋”,用实际行动感动了社会,得到居民的拥护。王兰花也多次受到表彰和奖励,被授予“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优秀社区工作者”“中华慈善奖”“全国奉献之星”“全国优秀志愿者”“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七一勋章”等荣誉。
“‘行胜于言’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热心小组的褒奖和点赞,更是我们继续前进的不竭动力。我今年71岁了,一生尽力帮助他人,活得很充实,但王兰花热心小组这个团队却很年轻,还会不断壮大,仍然会把‘靠近我、温暖你’的兰花志愿精神传承下去,把志愿服务工作做得更好。”王兰花说。